北京平面设计社区's Archiver

优设计 发表于 2012-4-5 11:07

三招四式 文案高手就是吃“软”饭

现在的时代,有人把它叫网络时代,也有人把它叫信息时代,近两年大家更热衷于把它称之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时代就是一个软文时。

茫茫网络深似海,信息万千,众生所见,除非战争、海啸、地震,其实大多都是软文,专业者也许会说软文区别于新闻,其实,很多主流媒体的新闻,又何尝不是软文?新闻联播看似够硬,其实是政府的软文。防止文章被河蟹,此处按下不表,今天不聊国事,只以多年实践现身说法,探讨如何写好商业软文。

多年以前,伟大的广告大师说:“不要卖牛排,要卖滋滋声。”软文之妙,就在于本来是要卖牛排,却到处只闻滋滋声。

滋滋声,比大声叫卖的商业味道淡,可信程度高,时效性强,往往能以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促进产品销售。

最重要的是,比起硬广告,软文广告投入成本要低很多。 所以,在这个时代做文案,会吃“软”饭是一门看家本领,文案高手就是能把软饭吃成家常便饭。

优设计 发表于 2012-4-5 11:10

[b]回复 [url=http://www.bj-cl.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860&ptid=2366]1#[/url] [i]优设计[/i] [/b]


[b]三招搞定标题[/b]

老话说得没错,题好一半文。要写好软文,首先就得学“标题党”,当然,写文章锤炼标题,这是老生常谈,讲究也颇多,在此我只例举三种最见效的标题拟法。

[b]一、疑问式。[/b]在各类标题中,疑问式标题最容易突出说明内容、激发读者思考,而且能吸引读者注意力、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同样的内容,用设问、反问或其他疑问方式拟定的标题,不仅吸引读者,而且特别受编辑青睐,被转载的频率极高。比如,我在网上发布过的《欣博阅电子书,凭啥火了?》《伊登商城:软件行业的京东商城?》都是疑问式标题的典型。

[b]二、数据式。[/b]数据式的标题最具说服力,比如《欣博阅林伟群:电子阅读器平均每月增长30% 》、《 岁末软件也促销,win7 专业版只需960 元》、《同样的软件,在网上购买优惠25% 》、《XX 羽毛球拍,只卖1块钱》等等这一类型的标题,像一张巨幅的海报,总是让读者一目了然,只要数据具有震撼力,那就等于文章的震撼力。

[b]三、惊恐式。[/b]惊恐式标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消费的焦虑心理,放大恐慌,这类标题在一些健康类软文里很常见,例如《脂肪肝,肝硬化前兆!》、《年底频加班当心腰椎颈椎伤不起》、《胖人睡觉爱打呼噜,小心一命呜呼》、《小心打呼噜,打坏你的心肝肾》等标题,患者往往因为害怕自己的病情严重而去浏览文章。不过,惊恐式一定要注意把握尺度,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不要让读者觉得你是在危言耸听。

优设计 发表于 2012-4-5 11:19

[b]回复 [url=http://www.bj-cl.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861&ptid=2366]2#[/url] [i]优设计[/i] [/b]


[b]四式搞定内容[/b]

写篇软文,把标题搞定基本上就可以松一大口气了,但文案的目的毕竟不想让消费者只读标题,所以接下来,另一半,文章内容也得修炼修炼。

第一式:采访式。 不管什么类型的软文,“软”是关键,共同的绝招是把自己当外人、当媒体、当消费者、当第三方,总之别把自己当销售,采访式就是“用新闻眼光描述商业行为”的最典型。

通过对企业高层领导、行业专家等权威人士采访的方式,说出想要表达的内容,写起来简单,读起来真实。例如《伊登软件 CEO :准备了 16 年的电子商务》一文中,我就通过访谈的方式介绍全面解答了电子商城的创办背景、市场概况、核心优势、发展前景等问题,读起来不如普通新闻通稿那么枯燥;而《 PConline 电子书频道专访欣博阅科技 CEO 林伟群》也通过“记者”提问,解决了消费者、加盟代理商、合作伙伴等关注的疑问。

第二式:图文式。 毫无疑问,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眼球经济时代、读图时代,消费者也都非常理性,想用纯粹的文字打动消费者,即使是徐志摩、朱自清再世恐怕也难,因为网民们都相信“有图有真相”。在汽车、消费电子、服装等行业,图文式的软文应用得最多,淘宝店亲来亲去的介绍,相信大家都有深切的体会,我就不再赘述了。

尤其一些以外观、颜色、造型为优势的产品,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能够生动地“眼见为实”。像《 学生上课必备产品 ,欣博阅 G6 电子书评测 》、 《后读书时代, 欣博阅 G6 电子阅读器评测 》、《 漫画迷的首选, 欣博阅电子书 》 等评测一类的软文,通过精彩的图片,既展示了产品的外观、又展示了产品的功能。这样的例子在电脑、相机、手机、汽车等评测、试用文章中随处可见,屡试不爽。

第三式:故事式。 这一式相信大家也不陌生,最常见的就是品牌故事,不过品牌故事往往叙述的是整个品牌的发展历程,或者某特色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源起,经典案例,例如海尔“砸冰箱”、“背冰箱”的故事,就分别很好地传播了海尔追求质量、贴心服务的品牌理念。
其实除了品牌故事,关于某一产品、某一事件也不是没故事可讲,关键看文案怎么用“旁观者”、“八一八”的方式去描述。比如《同样的软件,在网上购买优惠 25% 》这篇软文,就完全是站在记者的角度来描述一次打折促销活动的。“记者了解到”、“据悉”、“据了解”、“据记者调查”这些词语穿插着的讲述,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商家的商业宣传味道,因而更具可信度。

类似的词语还有“据行业人士分析”、“据行业人士介绍”、“据消费者反映”、“据 XX 公司市场营销总监介绍”“据相关媒体报道”据XX官网透露”等,拿捏好这些“记者腔”,就保证了故事的真实性。

所以说,一个优秀软文写手的首要功课,就是将第一人称写作转变成第三人称写作,把“我们做得很好”写成“他们做得很好”。如果能恰当地、轻轻地评价一句“美中不足的是——”,那就更具客观、中肯的记者神韵了。

第四式:借势式。 借奥运的势营销体育用品,借低碳的势推广节能产品, 甚至借地震的势推销保险……这都不属于新鲜的传播和营销方式了,但“苍蝇赋予马尾,可以日行千里”,借力、借势确实是一条放大事件的捷径。而事件一旦被放大了,也就意味着可以传播得更广、更具影响力。

借势的方式有很多,根据本人的实际经历,简单概括起来有这么三种方式:
1 、借大品牌的势。在《欣博阅与中文在线结盟 开创数字出版新格局》一文中,欣博阅只是一个新锐数码品牌,而中文在线是国内最领先的正版数字内容传播机构,前者和后者的合作,因为“开创数字出版新格局”而得到了放大,所以该新闻被众多网站转载;同样的道理,《中国移动劲推电子书,欣博阅搭上 3G 快车》、《 微软携手伊登软件商城 , 创新软件分销新模式 》、《 微软力挺伊登软件 : 电子商务大有前途 》三篇软文也都是采取“用放大镜看小合作”的方式写的。在合作的事实基础上,新闻价值的大小就在于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如何去挖掘。

借大企业的势,在于长自己的面子,例如中国移动某地的营业点在隔壁打印店复印了一份文件,该打印店其实就可以在软文里宣称,曾经与世界 500 强企业合作。

2、借大活动、大事件的势 。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成为这些大事件的战略合作伙伴,都是为了借机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其传播借势也很常见,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成为这些世界级活动的合作伙伴。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是,很多企业经常参加行业的展会、博览会、峰会、论坛,却没有恰当地利用这些事件进行借势传播。

在《欣博阅电子阅读器闪耀 2010 德国汉诺威 CeBIT 》、《 欣博阅携 7 款电子阅读器参加香港电子展 》、《 数字出版成为亮点 ! 欣博阅亮相文博会 》《 欣博阅出席中国首届电子书产业高峰论坛 》、《 好家庭推出全新顶级动感单车 M3 亮相 24 届体博会 》 等大量软文传播中,企业参展的影响力在网络媒体上得到了延续和放大,这种活动后续的关注和报道所带来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参展、参会本身。读者并没有去现场,无论是 9 平方米的标准展位,还是占据半个展厅的特装展位,其软文反响就看写作者怎么去借活动的影响力煽风点火了。

3、借行业调查、行业报告的势。《电子书市场持续增长 品牌格局逐步改变 》、《 深圳电子书市场民间调查报告》、《电纸书掀起双节礼品新时尚》、《火拼电子阅读器,谁能赢?》以上四篇文章,初看一眼给人感觉都是普通的行业调查、报道文章,但事 实上却是欣博阅的四篇商业软文,这一类型的借势软文,通常以最隐蔽的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

借行业调查、报告的势,其实就是借调查数据的势、借与业内知名品牌同舞台的势,只要数据不过分夸大,企业以自身的眼光观察整个行业,就不失时机地掌握了品牌的“话语权”,无疑会大大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如此类似的,还有一些横向评测、纵向评测,比如常见的《暑期最值得推荐的八款笔记本》、《 售价10 万元内汽车导购》等,都是弱势品牌与强势品牌一起捆绑宣传的绝好机会。

润物细无声。在这个信息爆炸、严重过剩的时代,消费者对广告已经形成了一种本能的抗拒,但又来不及对自己接触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于是,好软文所具备的科普性、知识性、新闻性便有机可乘,使读者既愿意接受一些商业信息,且不会产生抵抗心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好软文不是商业欺骗、不是捏造事实,而是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将广告新闻化、叫卖隐蔽化、传播渗透化。

写好商业软文,不需要特牛X的文采,但除了犀利、敏锐的眼光,还要善于揣摩消费者、读者心理,加上一定的销售常识,高考语文90分的水平,足够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