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面设计社区'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12-6-10 11:29

神与霍金:谁的设计?

摘译:陈刘良淑 刊于:爱看

著名科学家霍金的近作《大设计》(Grand Design),为「新无神论」的辩论作出了抢眼的贡献,声称:宇宙是由物理定律本身形成的,而不是出于神。透过《神与霍金:谁的设计?》(God and Stephen Hawking: Whose Design Is It Anyway? )这本简洁有力的小书,牛津的数学家兰诺克(John C. Lennox)详细检视了霍金的逻辑。
兰诺克用生动易明的文辞,引导读者循序读过霍金的论点,同时清楚解释最新的科学和哲学方法与理论,结果显示,这些学理不但没有否定造物的神,反倒让神的存在看来可能性更大。

兰诺克拥有哲学、物理学、科学等博士学位,为牛津大学数学教授,格林坦布登学院(Green Templeton College)科学哲学所的数学专员。他曾在全世界许多大学与新无神派辩论。他有三个孩子和四个孙子。

1 几个大问题

霍金(Stephen Hawking)是当今倍受全球推崇的著名科学家,亦曾获英国女王颁荣誉爵位(Companion of Honour)。他最近刚从剑桥的卢卡斯教授席位(Lucasian Professorship)退休,那是牛顿曾经担任过的席位。

他也是坚忍不拔的典范,四十多年来饱受运动神经元疾病的折磨,大部分时间只能坐轮椅,靠特别设计的电子声音合成器与外界沟通。

霍金探索数学物理的前沿科学,最著名的是黑洞的反常态(counter-intuitive)奥秘。他的研究导致「霍金幅射(Hawking Radiation)」的预测,如果实验能够证实,他一定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他从前最畅销的书,《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尝试把基础物理高深的世界带到咖啡桌上。后来,他又循同样路线写了几本书,因着其中科学的分量,每每造成轰动。
他的书都在探讨宇宙的起源,因此他不可避免要去考虑是否有造物主存在。《时间简史》对这个问题十分开放,结尾的话常被人引用:物理学家倘若能找到一个「万有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即,能将自然界四种基础力量结合的理论:强核力与弱核力、电磁力、和万有引力),那么,就能「明白神的心思」(know the Mind of God)。

他最近与曼罗迪诺(Leonard Mlodinow)合写的书《大设计》(The Grand Design),则毫无保留地直接向「宇宙为神所造」的信念挑战。他认为,宇宙出现的解释,不是神的旨意,而是物理定律。他声称,大爆炸是物理定律必然出现的结果:「因为有万有引力定律,宇宙可以从无造出它自己,而且必然会如此。」

许多人看到《大设计》的书名,以为是讲有一位伟大的设计者;但这正是该书要否定的看法。霍金的重要结论为:「自动的创造(spontaneous creation)可以解释为何有物而非无物、为何宇宙会存在、为何我们会存在。宇宙的出现,不需要请神来点燃火花。」

霍金的说法虽被大肆宣传,视为开疆辟界之说,但其实过去有很多科学家也发表过类似的声明,主张这个让人惊叹、复杂万分的世界,完全可以由宇宙基本的组成(质/能)来解释,或可以用物理定律来描述。

《大设计》一开始便列出几个人们常问的大问题:「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世界?宇宙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实体的本质是什么?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宇宙是否需要一位造物主?」这些问题由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提出,委实让听众兴奋,期待聆听他对这些深刻的形而上问题有什么见解。

对哲学的看法有误

《大设计》列出以上的大问题之后,便说:「传统上这些都是哲学的问题,但哲学已死了。它没法赶上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物理学。因此科学家成了发现知识的火炬手。」以上的最后一句话带着浓浓的科学主义味道──以为科学是唯一认识真理之路。这是「新无神论」的特色之一。

霍金对哲学的这个说法,本身其实是哲学式的声明,并不是科学式的。因此,「哲学已死」这句话是矛盾的,典型的逻辑前后不一。任何一位科学家,倘若一方面蔑视哲学,一方面却又立刻探用哲学来表明另一种立场,绝不是明智之举。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梅德华(Sir Peter Medawar)很早以前就在《忠告年轻的科学家》(Advice to a Young Scientist)一书中讲明,科学「无法回答小孩就会问的最根本问题,即如事情的开始和终结为何」,他又说,这类事只能从幻想文学和宗教里去找答案。柯林斯(Francis Collins),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的主任,也同样明确指出科学有其局限。

众所周知,科学无法为道德提供基础。爱因斯坦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他曾说:「想要把伦理贬抑为科学方程式的努力,必将失败。」曾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斐曼(Richard Feynman),也认同爱因斯坦:「最大的动力和能力看来并没有附带使用指南。……科学并不直接指导善与恶。」「伦理的价值在科学范畴之外。」

但霍金似乎否定这点,赋与科学超过其能力的角色。不仅如此,他既蔑视哲学,又采用哲学。因为他所提出的几个大问题,除了「宇宙是如何运作的」为科学问题,其余都是哲学问题。科学当然可以尝试对这些问题提供答案,但绝不会是唯一的看法,甚至也不会是最重要的意见。

对神的看法有误

霍金写道:「古时的人对自然界的运作无知,因而造出许多掌管自然和人生的神祇。」他接着说,从两千六百年前的希腊思想家泰勒士等人开始,已有了改变:「有一个主张兴起,即自然是遵循原则在运作,而这些原则可以解碼。于是一条漫长的路展开了,神祇掌权的观念被宇宙由自然律掌管的概念取代;宇宙是按某个蓝图造的,而有一天我们可以读懂那张图。」

这段话给人的印象是,上帝,或神祇,只是人类无知的暂代物──所谓「填隙的神」;当人的科学知识逐渐增加,就会渐渐被取代。而如今科学已将最后一片拼图插进空位,宇宙的全貌一览无疑了。

霍金的言论也有一些道理。打雷的时候,如果我们认为是神祇在吼,就不会去察究背后的机制。惟有否定这类神祇,才有可能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如泰勒士、阿那克希曼德、诺芬尼、伊壁鸠鲁等人,都有革命性的贡献,发现了自然的法则,为科学的进展铺了道路。

然而,古代最早批评多神世界观的,并不是这些人,而是以色列的先知们。然而他们却是敬拜造物之神。霍金似乎没有注意到他犯了一个大错:除掉众多神祇,并不一定需要除掉造物之神。

季格(Werner Jaeger)在评注赫西奥德(Hesiod)的诗「神谱」(Theogony)时,写道:「希腊的神祇是住在世界里面的;……他们已经服在自然律之下。……源于创世记的犹太式基督教神学,神却是在世界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诺芬尼虽然置身于多神文化之中,却没有把造物之神与神祇混为一谈,也没有把前者与后者一起排拒。他相信有一位掌管宇宙的神。他写道:「有一位神……其形状和心思都和人不同……祂遥遥在外,毫不费力地掌管着万有。」

霍金把造物之神当成了神祇,结果他对神的看法完全偏差了,以为祂只是填隙之神,可以被进步的科学所取代。其实,一神的宗教所信的神,乃是主导宇宙大戏的作者。祂也不像自然神论所以为的,把宇宙推出后就撤手不管了。神既创造了宇宙,又不断维系它。

神所造的宇宙,包括我们能明白与不明白的部分。我们能明白的这部分提供了极多证据,显示祂的存在与作为。而当我愈明白祂所造的宇宙,就更愿意更深地敬拜祂。

2 是神还是自然律?

逻辑的问题:宇宙会自我创造?

《大设计》最主要的一个结论为:「因为有万有引力定律,宇宙可以从『无』造出它自己,而且必然会如此。」

霍金认为哲学已死。但哲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训练人下定义、作逻辑分析、论证。难道霍金认为这些都死了吗?当然不。而我们能从澄清定义与逻辑分析,来看看他的论证。

首先,以上声明中的「无」(nothing)是什么意思?请注意,按霍金的话,「万有引力定律」是已经存在的。而,如果没有可以描述的对象,一则抽象的数学定律就是空洞的。由此可见,万有引力定律并非「无」。

所以,看来霍金乃同时主张:宇宙既是从「无」(nothing)而造,又是从「有(something)」而造。有人可能会指出,物理学家讲的「无」,常是指一种量子真空(quantum vacuum),而那并非什么都没有。霍金以下的话显然是这个意思:「我们是最早的宇宙中量子波(quantum fluctuations)的产物。」

在该书的后半,他减去实质的价值,而把空的太空总能量设定为零;接着,他似乎假定能量的确为零,因他提出以下的问题:「如果宇宙的总能量必须一直维持零,而造一个身体需要能量,那么整个宇宙怎么可能从无造出来呢?」这似乎是句非常暧昧的话。

这一切似乎是把「无」作了太多文章了吧?

霍金声明的后半段:「宇宙可以从无造出它自己,而且必然会如此」,在逻辑上也不太妙。这句话是自我矛盾的。如果我们说:「甲造了乙」,必须假定甲先存在,然后才让乙存在。而若我们说:「甲造了甲」,便是假定甲的存在为甲存在的理由。这显然在逻辑上不能成立,听来像是「艾丽斯梦游记」里的话,而不是科学。

不仅如此,霍金所主张「自然律(万有引力)解释了宇宙的存在」,也是矛盾的说法。因为自然律,按定义而言,其存在乃是倚赖先有它可以描述的自然界。

因此,该书的主要结论不单是矛盾的,而且还是三重矛盾。哲学家可能会趁机评论:这就是说「哲学已死」的结果!

霍金的话无异响应了牛津化学家亚金斯(Peter Atkins,著名无神论者)的言论,他相信「时空在自我集成的过程中,生出了它自己的尘埃。」他的「宇宙鞋拔」原则,以一个人用鞋拔把自己拉举起来,比拟这种自相矛盾的概念。他的牛津同事,宗教哲学家华德(Keith Ward)则说,亚金斯的宇宙观明显自我矛盾,就像他自己起的名字一样,「在逻辑上,某一因要产生果,本身却不先存在,根本是不可能的。」

这类言论的不合逻辑性所以让人看不出来,只因为它们是由科学家提出来的,而一般大众便以为它们具有权威。因此我们有必要指出,这些并非科学言论,而且通不过逻辑的检验。

由于自然律,特别是万有引力,在霍金的论证中具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予以检视,以澄清误解。

自然律的本质

霍金指出,最早的希腊思想没有区分人的律和自然律。他举出一个经典例子,赫拉克利特认为,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因它害怕被报复心极重的公义女神射到。这种无生物拥有思想和意念的观念,支配了西方思想界两千年之久。

霍金提醒我们,笛卡尔(Rene Descartes, 1596-1650)是第一位设定现代自然律概念的人。霍金对自然律的定义如下:「今天大部分科学家会说,自然律是一项法则,其基础为可观察的规律性,并可提供预测,超越它所根据的当下现况。」

其实,表面看来很简单的一项自然法则,往往并不简单。是否必须在全宇宙都准确,毫无例外,才能称为定律?牛顿的运动定律很有名,也很准确,可以用在月球登陆的计算;但在接近光速的时候就失效了;在那种情况下,只能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换言之,我们必须说明自然律在哪种条件下才有效。

自然律的来源

霍金对自然律提了三个问题:(1)这些定律从何而来?(2)自然律有没有例外(即神迹)?(3)自然律是否只有一套?

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过去不少知名的科学家都认为,自然律是神所定的。霍金则说:「除非你赋与神其他的特性,诸如旧约的神,否则,以神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不过是用一个奥秘来代替另一个奥秘。」

然而,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牛顿等人所信的,不只是自然律的化身,而是一位有智慧的造物主;是一位神,而非一串抽象的定律。

有些人想把神定义为自然律。可是若我们说,牛顿定律的定义,是指牛顿便是该自然律的化身,岂非十分愚蠢?而把同样的话用在神身上,也是如此。

是神还是物理定律?

霍金把神误当作「填隙之神」,导致严重的后果,就是要人在神和科学之间作选择。霍金在谈M理论(他所属意的终极统一之物理理论)时写道:「M理论预测,许许多多宇宙已从无造出。它们的形成不需要任何超自然的生灵或神祇。这些多重宇宙是按物理定律自然出现的。」

超自然的生灵或神祇是执行者。圣经的神更是有位格的执行者。霍金否定这样的执行者,将创造的能力交给物理定律;但物理定律并非执行者。霍金犯了经典的范畴错误,把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执行者和定理)混成一团。他摆出来要我们作二选一的,根本是错的题目。

我们用喷射引擎取代宇宙,来看应当怎样对它作出解释。我们应当将它的出现归于执行者──发明它的怀特爵士(Sir Frank Whittle),还是应当按霍金的说法,不理会执行者,而解释说,它是出于物理定律的自然产物?

要人在怀特爵士与科学之间作一选择,显然不合理,因为我们需要「两者」,才能作完整的说明。科学的说明与执行者的说明并非冲突,亦无竞争可言,而是互补的。所以,要人在神和科学之间作选择,是不合逻辑的,也是极不明智的。其实,神乃是一切解释的基础,因为祂是最初的,是物理定律所描述之世界的成因(cause)。

早在霍金之先曾任卢卡斯席位的牛顿,没有犯霍金这样的大错。在发现万有引力之后,他写了《数学原理》一书,是科学史上最著名的书,而他表示,愿藉此「劝服有思想的人」能相信神。

事实上,怀特加上物理定律还不足够造出喷射引擎。另外还需要怀特可用的材料。材料虽不算什么,但定律却不能作出它。

几千年之前,亚理斯多德对这件事就作了许多思考。他讲到四种不同的「因」,或许可以译为「解释的层面」。以喷射引擎为例,首先有物质因(材料),其次有形式因(概念、计划、理论、蓝图),再来为成效因(怀特本人,从事者),第四是目的因(作引擎是为让飞机飞得更快)。

喷射引擎之例还可以澄清另一点。大部分科学家都同意,科学主要是探究「如何」的物质因。它也针对作用而会问「为何」,但却不会针对目的来问「为何」。倘若由此导出「怀特不存在」,则太可笑了。其实,怀特本人不属于科学范畴;而他的存在所回答的问题是:为何会有喷射引擎的产生?

但许多科学家对神的处理,却正是如此。他们先定出科学可以回答的问题,而神不会包括在内;接着,他们声称,神不需要,或不存在。他们没有看出,科学并不回答为何是「有」而不是「无」的问题;理由很简单,就因为科学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他们也没有看出,把神排除在外的,不是科学,而是他们的无神世界观。

如今,霍金似乎想要把所有的解释简化成只剩下「形式因」。他声,宇宙的创造只需要万有引力定律。若问,万有引力从何而来,他则回答:「M理论。」但理论和定律只是描述自然现象,帮助人作出预测,它们本身根本不能「推出」(cause)任何东西,更不能「造成」(create)任何东西。

物理定律不但不能造成任何东西,就连「推出」任何东西也办不到。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不会让一池撞球滚过绿色的台面,必须有人拿一根球棒、动他的肌肉去推,才成。定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球的运动,画出其未来动向的曲线图,但是却没有力量让球动起来,更不用说可以使球存在了。

纯粹的自然主义以为绝妙的数学定律本身可以形成宇宙和生命,根本是科幻小说。

倘若霍金对哲学不是那么否定,他或许会读到维根斯坦(Wittgenstein)的话:「现代主义的蒙蔽」就是,自然律向我们「解释了」世界,其实它们只不过是「描述了」其结构中的定规。曾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斐曼进一步说:「有定律可察究,这事实本身可说已经是一种神迹。」对爱因斯坦而言,可以用数学程序把定律呈现出来,一直令他惊讶不已,认为这件事的指向是超越物质宇宙的。他写道:「每一个认真研究科学的人,心里都会明白,自然律显示出有个灵存在,远远超越人之上,在他面前,我们的力量何等卑微,不得不谦卑下来。」

霍金完全没有回答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为何是「有」(something)而不是「无」(nothing)?他说,万有引力的存在意味宇宙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但,首先,万有引力是怎么会存在的?其生成的背后,那创造的力量是什么?它的特性、它可被数学描述成定律的潜能,是谁赋与的?

被公认为现代天文学之父的桑德奇(Allan Sandage),发现了类星体(quasars),曾获克拉福德奖(天文学界与诺贝尔奖等同的奖),曾说:「我认为,这种秩序极不可能出于无序(chaos)。一定有某种组织的原则。对我而言,神是一个奥秘,但也是一切存在之神迹的解释──为何是有,而非无。」

霍金在攻击宗教时,竟然十分倚重大爆炸理论,让人希奇。因为,大爆炸论与圣经的创造记载极其呼应。所以在它流行之前,曾有许多大科学家都想贬抑它,因为它似乎支持圣经的故事。

霍金满足于说:「厄舍尔主教(Bishop Ussher),1625至1656的爱尔兰主教,把世界的起源定在公元前4004年早10月27日早上九点。我们的看法却不同。人类是最近的产物,但宇宙本身却由来已久,大约在137亿年之前。」

霍金虽然对于科学数据的解释作了许多思考,但是对于圣经数据的解释却没有太多考查。若只满足于厄舍尔对圣经的解释,就好像满足于托勒密(Ptolemy)对宇宙的解释:地球为中心,天体绕地而转。这恐怕是霍金没想到的吧!

倘若霍金对圣经研究多下一点工夫,就不会简单地把圣经的创造故事和北欧、玛雅(南美)、非洲、中国等地的神话放在同一个水平。他会发现,圣经对宇宙出现的时间未作定论。在创世记的架构中,「起初神创造天地」一语,并不属创造「周」内,显然在其之前。因此,无论怎么解释创造的天,也不涉及地球和宇宙的年龄。所以,创世记和科学所计算的137亿年之间并没有冲突。

正如霍金所指,宇宙有起头的科学证据,直到二十世纪才为人发现。但圣经几千年来却一直安静地如此表明。(待续)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