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大牛”的风云对话
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节今日开幕,现场通过展览、演讲、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展开多项活动,本届以“丹麦”为主题合作国家,联合北欧设计名城哥本哈根,提供中国工业设计界与国际工业设计领域的大腕风云对话的平台。国内外“大牛”对话设计
作为每年深圳“创意十二月”的核心活动,本届设计节将以“跨界·共生”为主题,超过1000家来自国内外的顶尖品牌企业将参与,参与的企业将涵盖了IT、通讯、电子、金融、互联网、医疗等多个高端应用行业,以及华为、腾讯、迅雷、酷派、长虹、康佳、小米等注重交互设计、走在设计前沿的中国品牌企业。
北欧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跨行业与综合性,一个设计师,从建筑到汽车,从服装到珠宝,无所不能。其中,以丹麦为代表的北欧设计以洗练明晰又和谐优雅的风格跻身于世界前列,甚至有“设计王国”的美誉。开幕式上将举行深圳·丹麦设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在重头戏之一的2012中国国际工业设计高峰论坛上,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柳冠中、丹麦电子工业协会主席Rune Domsten、德国IF设计大奖组委会主席Ralph egman将发表演讲。演讲的主题分别涉及“中国设计与制造的协同创新”、“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设计并不是独行其是——产品需要智慧”以及“从流行到品牌”等。
展示工业设计国际获奖作品
深圳工业设计国际获奖作品展也于今日开幕,展出来自逾15家企业,今明两年获得IF产品设计奖、G—MARK以及红点概念奖的展品近30件。近年来,深圳的设计师在国际设计舞台上频频崭露头角,仅仅在今年一年便有5家企业获得德国IF产品设计奖,5家企业斩获德国红点概念奖。
“工业设计在宝安”优秀成果展也将同期举行,将全面展示宝安的航盛电子、艾美特、三诺、奋达、奥尼、欣旺达、高新奇、美哲工业设计、景润科技、欧罗文家饰、科聚新材料等20家知名企业的60余件设计精品。
记者了解到,在深圳工业设计国际获奖作品展中,有不少新晋的设计奖项作品。来自深圳市怡美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运动型摄像机”获得2013IF产品设计奖其是一款专门为极限运动爱好者设计的运动摄像机,能被固定装在汽车、自行车以及头盔上,且可以手动调节镜头的水平线,在摄像的过程中还可以随时拍摄照片。而嘉兰图设计有限公司的手机荣获了2013IF产品设计奖。其首创性的通过一部设备把通讯功能与助听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拨轮式音量按键在易用且突出,保护功能设计,防摔耐用;具有兼容性接口(MicroUSB),可以与健康配件连接,进行血压、血氧、心率等健康检测。改变了有听力障碍的老年人生活。
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秘书长接受本报专访
设计体现“正能量”
文/图 记者鲍文娟
深圳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设计之都”称号刚迈入第五个年头。在深圳的设计产业中,工业设计占据着重要地位。全国1000多家工业设计公司中,深圳就有500余家,占据全国60%强的市场份额,并聚集了全国近一半数量的工业设计人才。
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秘书长、全国工业设计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封昌红是深圳市设计产业的见证者。昨日,封昌红女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以工业设计为突破口谈“设计之都”称号对于深圳的改变以及目前尚需突破之处。
谈“设计之都”:设计成为城市名片
广州日报:设计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意义是什么?深圳获评“设计之都”称号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设计之都”头衔的获得给深圳这座城市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封昌红:设计本身就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里重要标志。对于深圳这座年轻城市以创新为魂的城市更需要运用设计来不断改变城市面貌和城市理念。
这四年来,我个人觉得最大的变化首先是深圳设计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名片,尤其是让世界看到了深圳设计、中国设计。就拿国际工业设计节来说,从2008年至今,已与新加坡、芬兰、瑞典和丹麦等地方签署设计战略合作协议。若在2008年前我们想都不敢想能与这些国家或城市合作,毕竟咱们的设计与国际设计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跨界·共生
谈差距:理念差异急需改变
广州日报:这几年来,深圳的设计机构以及设计师自身在发展上是否更加受到各界关注,以及在社会上设计的理念是否更加普及?
封昌红:我确实要说的是,设计师和设计机构更加有自信和更受尊重了。以前设计师被认为是画图的,而今,随着我们的设计师屡获国际大奖,市委市政府更加关注和重视这个群体。
而我个人觉得“深圳被评为设计之都”最大的价值是让普通市民认知了设计!我个人也有亲身体会,上个月我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讲设计,普通市民参与非常多,在互动环节里,许多市民争相提问且问得很深刻,使得整个讲座延迟了整整一个小时,那一刻,我真正感到了设计之都的力量和魅力。
当然,尽管我们是世界的设计之都,但也不意味着我们的设计已经能与国际比肩,相反,我们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最主要的还是在理念上的差异,这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培育。我说的理念不仅仅是设计层面的理念,而是社会层面和政府层面的。举个例子,在设计发达国家,设计已经作为每个政府职能部门都需要尊重的施政要素,比如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城市道路、导示系统、路灯、公园等都体现着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而在我们的城市,从路灯,城市装饰的雕塑,甚至连公交站台常常让设计师无奈叹息。这个理念差异要改变,我个人认为任重而道远。
设计教育应被重视
广州日报:在国际工业设计节期间,深圳与以色列、日本、瑞典、芬兰等国家进行对话,深圳应该从这些国家的设计发展分别能吸取什么样的“正能量”?
封昌红:这些地方各自均有其优势,但我发现他们也有共同特色,就是非常重视设计教育。在跟他们对话中,设计教育在他们推动设计发展中均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和环节。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瑞典,瑞典国立艺术设计学院的所在区的区长向我们娓娓讲述这个区的每一个市民都非常重视设计,尤其是小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使命,是在为创造未来美好生活而培育设计大师。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正能量”。
我们现在正在按照市里的部署筹建深圳工业设计特色学院,将与国内国外最顶尖的设计学院联合在深设立特色学院,在培养硕士学历教育的同时,学院还将成立工业设计实验室。
广州日报:你在不同场合提到设计应该关系到社会民生。那么从街头公共设施说起,深圳要做出“设计之都”特色还需做出哪些努力?
封昌红: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街头巷尾都渗透着设计的魅力。比如在美国旧金山著名的金门大桥景点,你可以看见特别为残疾人设计的通道,小小的细节设计体现了莫大的人文关怀。
还有就是导示系统的设计。虽然有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导示装置看起来都很破旧,但导示系统设计非常人性化,远远地便可以通过简单图案和易识别文字找到路线。而在我国的不少城市,无论是高速公路或是街道的指示牌必须要走进才能看见,有的甚至让人无法分辨方向,这其实就是设计的问题。深圳作为设计之都,我个人认为城市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都应该充分吸纳设计师的意见和建议,应该让设计师参与其中。比如我们的火车站、地铁站,公园里的路灯座椅等都应该让设计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设计,既人性化又能节省成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