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面设计社区'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13-1-31 15:01

设计引领生活

冯骥才

在哥本哈根,几次听丹麦人说这么一句话:“生活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

这句话仔细琢磨一下很有道理,只要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哪样没有设计?

然而,为什么以前没听过这种说法?这不是一般的话,里边包含着一种新理念新观念,就是要自觉和主动地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由此,我注意到在丹麦大大小小的城市,包括机场都可以看到一种新颖独特的商店,叫做新设计品商店。走进商店,眼睛一亮,焕然一新,一方面所有商品都是我们日常身边的生活用品,家具、餐具、灯具、厨具、洁具、玩具,还有床上的、居室的、配饰的、园艺的、电器的等等无所不包;但另一方面,它不是一般的百货商场或家居超市;这里一切物品一概是设计新颖的、没见过的、创新的;无论是颜色、造型、理念、使用方法,全都充满了设计师独自的创意,更漂亮更现代更便捷。有的还有新的科技含量。比如刚刚摆到店中的一把雨伞,形状很怪,前尖后圆这种伞的奇妙之处是在很大的风雨中都不会翻过去。柜台前有一台小电视,播放着这种雨伞“风雨不怕”的神奇效果。

我忽然想到,这数千种全新并不断更新的产品需要多么巨大的设计的创意与能力来支持?

不只是丹麦,整个北欧都看重现代生活离不开的至关重要的两个字设计。

设计不仅体现在上边说的日常应用的一切,不仅是“宜家”,还有生活的一切,从服装、汽车、住宅到公共建筑。哥本哈根有一座新设计博物馆,展示了人类生活一些方面设计的历史,以及设计与发明、材料、科技以及文化的关系;其中几座世界上最现代的音乐厅与歌剧院的设计所体现出的新科技、新理念、新思想、新的审美精神以及超前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博物馆骄傲地展示着设计创新与生活进步的关系。

前两年我访问瑞典和挪威归来,写过一文《从简朴到简约》。我说,北欧四国与中欧和南欧不同,在历史上北欧没有处于欧洲文化中心,没有太多的“人文包袱”;他们的本土文化一直单纯简朴,也就比较容易从固有的“简朴”走进现代文化所需要的“简约”。但是这决不是听其自然的转化,而是一种自觉的进取。他们首先是明明白白认清自己特有的传统,进而去创造属于北欧的现代文化形态。在这中间,设计被摆到最关键位置,设计师成了时代文化的主角之一。通过数十年、几代设计师的努力,不仅形成了北欧特有的现代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语言,还有力地影响了整个世界。

设计不仅改变了生活,也创造了独特的生活精神与情感。设计被作为一种创意的代名词,设计师被视为最有创新思维的艺术家,为世人所尊重。如今设计在北欧是一种真正的文化时尚;当然,不是低层次的娱乐时尚,而是高端的文化时尚。

从经济角度看,设计还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

在丹麦有一家享誉全球的积木玩具公司乐高(LEGO)。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一位名叫克里斯第森的人所创。它是一种带有“连接颗粒”、可以自由拼砌的五色(红、黄、蓝、白、黑)塑料积木,能够听凭人们的想象自由地堆砌出任何事物来。在乐高所在地比隆小镇,有一座闻名全球的主题公园,使用了4200万块塑料积木,拼砌成世界各地名胜、历史名人、码头车站、游轮汽车、童话世界、花鸟鱼虫、未来世界,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如今世界上已有三亿人手里有乐高积木。它真正的意义是,不只是设计给你的,而是要由你来设计。


乐高已被列入世界十大玩具。它的特点是可以开启孩子的智慧,发挥孩子们的想象,这想象包括设计。任何孩子都能从中享受到想象、设计和动手完成的快乐,这真是酷爱设计的丹麦人的一大发明。

反观自己,我们自己的现代设计成气候了吗?我们有自己鲜明的中国人的现代审美了吗?不论是当代艺术的精英审美,还是大众的生活审美。我们的古代审美十分清晰,甚至可以自诩地说:我们唐代以来就有了乐高似的“七巧板”!但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审美模糊又杂乱。也许由于我们历史太久,人文积累既深厚也僵化,也许我们的设计仍处于模仿阶段抄袭性设计可算不上设计;可是我们的生活审美不应总陷在这种混沌中,需要设计来引领。可是新的设计来自新的设计理念与观念,从哪儿来呢?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