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面设计社区's Archiver

clxy 发表于 2013-3-8 18:09

《白》连载

[b]编辑推荐:[/b]


原研哉引[url=http://www.bj-cl.com/]设计[/url]界翘首瞩目之作,以观察家的视野梳理时代潮流;以思考者的睿智发掘美意识的根源和流转;以[url=http://www.bj-cl.com/]设计师[/url]的责任建构全新[url=http://www.bj-cl.com/]设计[/url]语法与风格观念。


《白》尝试探究一个叫“白”的实体,以找到由人们自身文化设定的那些感觉之源。它试图通过“白”的概念探寻营造简洁微妙的日本美学之源。当你阖卷回味,“白”对于你,已经有所不同了。这一重新审视“白”的契机,让我们能在更亮的光里看清自己的世界。


[b]内容简介:[/b]


《白》不是讲颜色的。其实,本书是在尝试探究一个叫做“白”的实体,以找到人自身文化所假定的感觉的那些资源。换句话讲,本书是在尝试通过白的概念找到一种营造简单和微妙的日本美学的源头。


相对于[url=http://www.bj-cl.com/]设计[/url]本身,本书更多地是在解析“环境”和“条件”。它引导人们思考怎样才能创造出能不断获得新力量的形象,并留下长久印象的无比清晰的东西。这一思维过程,反过来又使读者开始关注自身的文化土壤,或更广泛而言,在全世界发展起来的文化传播的手段。随着此思想进程的进展,《白》正在引出新的答案。

clxy 发表于 2013-3-8 18:10

[b]回复 [url=http://www.bj-cl.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075&ptid=3415]1#[/url] [i]clxy[/i] [/b]


[b]作者简介:[/b]
原研哉(1958- )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url=http://www.bj-cl.com/]设计[/url]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曾设计长野冬季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推广材料,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的[url=http://www.bj-cl.com/]设计[/url]理念。在银座松屋百货更新[url=http://www.bj-cl.com/]设计[/url]中,实践了横跨空间和平面的整体设计观念。在梅田医院CI设计中,尝试表现了触觉在视觉传达中的可能性。

clxy 发表于 2013-3-8 18:10

[b]回复 [url=http://www.bj-cl.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076&ptid=3415]2#[/url] [i]clxy[/i] [/b]


[b]目录:[/b]

前言
第一章 白的发现
作为感觉经验的“白”

颜色是什么 ?

くろく

脱离颜色

信息与生命的基本形式



第二章 纸
刺激くろく的能量

作为一页纸的白

作为创造催化剂的纸

白的反刍

白方纸

折叠语言

关于字

字型与排印术



第三章 空
空的意义

长谷川等伯的 《松林图》
作为无限潜能的空

信息与伊势神宫

什么都没说

白底上红圆的容纳性

空与白

茶道

日式房间的起源

思在空里

创造性问题不需答案



第四章 回到白
“推敲” 与不可逆文本

向白一跃

清理

陌生化

白沙与月光

后记致谢

clxy 发表于 2013-3-8 18:15

[b]回复 [url=http://www.bj-cl.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077&ptid=3415]3#[/url] [i]clxy[/i] [/b]


[b]前言[/b]


  原研哉
  本书不是讲颜色的。其实,我是在尝试探究一个叫做“白”的实体,以找到由人们自身文化设定的那些感觉之源。换句话讲,我试图找到那通过“白”的概念营造的简洁和微妙的日本美学的源头。


  [url=http://www.bj-cl.com/]设计[/url]是我的工作。我为人类的沟通而努力。这意味着比起做“东西”来,我更多地是在解析“环境”和“条件”。我在大量的展览中展示了我的工作,做了不计其数的海报、包装设计、符号标志以及书籍[url=http://www.bj-cl.com/]设计[/url]。这些作品全都反映了我的既定“环境”的属性。我的职业引导我思考怎样才能创造出能不断自我更新的形象,以及能留下恒久印象的清澈通透的东西。这一思维过程反过来又使我开始关注在日本,或更广泛而言,在全世界发展起来的各种文化传播手段。随着这一连串想法的推进,崭新的答案在我心中萌动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空”与“虚无”是我在试图抓住沟通本质时思量的一些术语。当人们分享各自的想法时,他们一般是倾听彼此的意见,而非将信息扔给对方。换句话讲,有效沟通的基础在于我们能多好地倾听,而非我们能多好地将我们的意见推给坐在我们面前的那个人。人们已通过使用诸如“空的容器”这样的用语将沟通技巧概念化,以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对方。例如,与那些含义被限定得较窄的标志不同,十字、日本旗上的红色圆这样的符号,可以让我们的想象力不受任何疆界限制自由驰骋。它们就像无数空的容器一样,能包含各种可能的含义。空的概念同样可从洞穴式的陵墓、教堂、小花园或茶室中发现。它们都反映了空的概念。虽然一开始我是在写“空”,但没多久我就发现,我其实是在说“白”:通过与“ 空”那宽广的含义谱系对峙,“白出现了。从语言学上说,白这个字,在日语里是出现在空白这个词组里的”。这一联系最终迫使我根据空与白的关系去探索空的含义。相应地,我最终也是先写的“白”,然后再转到“空”。


  我希望,当你读完本书,“白”对于你,看起来已经有所不同了。如果你能觉出它正在以一种新的、更高的清晰度放射着光芒,我们就可以说,你的感觉已被精炼过了。这样一个提升了的对“白”的认识也提供了一种条件,让我们能在更亮的光里看我们的世界。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