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面设计社区's Archiver

视觉传达 发表于 2013-7-9 10:15

“隙间”隈研吾2013中国展即将开展

[attach]4102[/attach]
[p=30, 2, left]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2013年7月24日-9月15日[/p][p=30, 2, left]
证大当代艺术空间:2013年7月6日-8月22日
[/p][p=30, 2, left]主办单位: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p][p=30, 2, left]
共同主办:北京松雷[url=http://www.bj-cl.com/]创意设计[/url]中心[/p][p=30, 2, left]
总策展人艺术总监:朱鄂[/p][p=30, 2, left]
视觉艺术总监:大黑大悟[/p]
[p=30, 2, left]展览介绍:
[/p][p=30, 2, left]如何在建筑中酝酿出隙间,是我目前最重视的一点。我的想法 是希望所有地方都能做出隙间来,从布局、[url=http://www.bj-cl.com/]平面设计[/url]到细节的设计。物与物挤在一起、没有缝隙的状态,不仅仅会显得透不过气,更重要的是难以应对环境、状态以 及使用方法的变化。也就是说,有隙间、通风良好的状态柔软又坚韧,而没有隙间、紧密排列的状态,看上去给人整齐的感觉,实际上却非常脆弱。[/p]
[p=30, 2, left]拿住宅来举个例子说明隙间。20世纪是被郊外住宅这种建筑形式所引领的时代,也是被它所象征的时代。领导20世纪工业化社会的美国,发明了郊外住宅这 种原型,并将它扩展到全世界。为了住进那栋矗立在盈盈草坪上的白色“城堡”,20世纪的人们拼命劳动,依靠贷款,把一辈子都献给了这座“城堡”。[/p]
[p=30, 2, left]然而,这种“城堡”却没有隙间。只为三口之家的幸福而封闭的“城堡”,容不下他人的进入,物理上、心理上、经济上都不留缝隙,人们不健康地生活在这座封闭的“城堡”中。[/p]
[p=30, 2, left]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以及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让人们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靠贷款入手的“城堡”是多么地脆弱,多么地不可靠。[/p]
[p=30, 2, left]多人共享一所房子,共同生活的居住方式名为share house,它是打开封闭城堡,将隙间嵌入其中的一种尝试。实际上,工业化社会之前的住宅是允许他人进入的,满是隙间。我对这种从旧时状态中获取灵感、形式现代又宽松的互助之屋充满兴趣,这次展览会上将会出现它的身影。[/p]
[p=30, 2, left]我们选择了结构用合板这种非常便宜的建筑用板作为材料,它能够在组合时留出缝隙,从而建造出新颖、轻巧,满是隙间的share house。通过增减结构用合板,就可以自由地对互助之屋进行扩张、缩小和增减功能。正因为有了隙间,才能实现如此自由的变化。[/p]
[p=30, 2, left]本次展会上展出了很多我们近期的项目模型,它们多为拥有隙间的建筑。作为20世纪典型的建筑材料,混凝土将隙间从建筑中排除了。混凝土本身具有难以应对变化的特点,这也就注定了它反隙间物质的身份。[/p]
[p=30, 2, left]因此我对如何超越混凝土很感兴趣。使用混凝土替代材料,就能让隙间在建筑中复活。于是我用石头、木头和竹子在留出隙间的前提下进行搭建,希冀发现建筑的全新可能性。[/p]
[p=30, 2, left]20世纪为了追求强度和精度,建筑放弃了隙间,最终令其难以适合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变得脆弱、不自由。我们打造拥有隙间的建筑,就是为了令建筑重获自由。[/p]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