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马图案例分析
[attach]4223[/attach]马,是人类最早训养的动物之一,也是人类在生产劳动、战争、日常生活中的有力助手。所以,马便成为艺术家所热衷表现的题材。据现今所掌握的史料,有大批画家专门从事画马艺术,并以画马名垂千古。在唐代的画马名手有曹猫、陈阂、韩千、韦无乖、韦僵等。《牧马图》便是被诗圣杜甫称誉为“笔端有神”、“落笔雄才”的韩干的作品。
关于韩干的身世,史籍记载不多。只知他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为内廷供奉,并做过太府寺垂。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大约也在这个时期。他的绘画可能是从自学开始的,后来得到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资助和鼓励,并经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脱颖而出。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残干少年时家境贫苦,为谋生而做过酒店的伙计,“常为贯酒家送酒”。一日,他去王维家收取酒帐,因王维不在家,久等无聊,于是在地上随意勾画起人马图形。王维从外面回来时,发现这位小伙计在绘画上的惊人才华,便慷慨解炭,允诺每年资助韩干一笔钱,让他专心学画。经过10余年的刻苦研习,韩干果然不负王维的栽培与重望,成为一位人物鞍马著名画家。他名声大展,并于天宝年间被唐玄宗召为‘供奉”,专为皇室作画。韩干从一位贫苦少年成长为“古今独步”的画马大家,虽然与良好的机遇不无关系,但主要原因是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结果。
(牧马图)绢本浅设色,纵27.5厘米,横34.1厘米,现藏台清省故宫博物院。画面左上角有宋徽宗瘦金体题“韩干真迹”四字及年号签名,确证为韩干真迹。图中画黑白2匹膝肥体壮的骏马,在马官骑系下踏着轻快的细步并誉缓行。画面上生动地表现了骏马的体态和神情。马的形体结构,画得十分严谨、精确。对于马的轮廓,作者用细劲的线条,根据形体各个部位的结构,运用轻、重、起、伏、徐、疾等不同笔法进行勾勒,把裸肥体壮、滚瓜溜回的狡马形体表现得真实而生动。如对马的民部及下腹,采用细而圈润道劲的线条一挥而就,刚中有柔,极富弹性和立体感。马腿部画家采用健劲有力的线条,表现出一种强健的肌肉感。另外,作者大胆运用大块黑白的色彩对比,它既表现了不同马种的毛色,又使居画面中部近似揭色的黑马在后面白马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突出、鲜明,收到特殊的艺术效果。画家在处理通体黑色的骏马时,又有意把马的嘴与四蹄画成白色。通过如此处理,使这匹骏马更见精神。在这幅作品中,尽管人物不是主要描绘对象,但画家笔下这位深目AL须,两眼炯炯有神的马官,手勒组绳,腰插马鞭,神情意态,真切动人。全图无背景,但通过人物与马匹神情气色的演染,窝意着辽阔的原野风貌,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令人玩味不尽。
韩干之所以能在画马这一艺术天地中成为杰出画家,因素是各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不因循旧法,在学习前人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会,注重写生。韩干画马曾“初师曹霸”,但“后自独搜”。人宫廷当画师以后,唐玄宗曾命他师法陈阂,他却说:“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也。”他以马为师,深人细致地观察马的生活习性、神情和姿态,认真写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严肃认真的创作,因而才画出了“翘峰雄杰”的大马,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韩干的画马艺术,曾经在我国绘画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孟撷等后世画马名手,都从韩干的艺术中得到启发和营养。因而,韩干的画马艺术可谓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宝库中的一顺灿烂的明珠。
更多详细信息,请资讯北京[url=http://www.bj-cl.com/dnews/]设计知识[/ur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