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案例赏析
[align=center][attach]4251[/attach][attach]4252[/attach][/align]顾恺之,东晋时代著名画家,是中国绘画史上早期画家的代表人物,在绘画创作和理论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向有才、痴、画“三绝”之称·他注重写实和人物性格的内在精神描写,并第一个明确提出“传神”、“以形写神”的主张。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绘画作品,有肖像画、宗教画、风俗画和历史画等。由于时代的久远,今天我们已无法看到他的真迹了。《洛神斌图》,是宋人的攀本。不过,该幕本仍保留着六朝时绘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顾恺之和他那个时代的艺术水平,是我国美术史上绘画和文学结合的早期范例。
《洛神赋图》取材于建安时期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抒情辞斌—《洛神赋》。曹植在诗篇里借神话塑造了洛神的形象,抒发了他对洛神的爱慕之情和人神相隔、不能如愿的佣怅,曲析地表达自己失恋的苦衷。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制度下,青年婚姻不自由的痛苦。顾恺之在深刻理解和体会诗篇主题思想的基础上,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用绘画的形式巧妙地再现了《洛神斌》中所表达的那种真挚的感情。《洛神斌图》,绢本设色F高27.1厘米,长572.8厘米。采用连环图画形式,将赋中所描述的主要内容大致分成若干段,但每段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而是通过主要人物的重复出现,中间借用鼓乐、飞鱼、云车、龙马及山川、垂柳等景物的交织穿插,使画面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画卷开始主要描绘洛川幻遇的情节。以马匹在地上打滚嬉戏和曹植及其侍从悠闲祖步这一场景作为画卷的开头,把赋中“余从京城,言归东落。背伊拥,越辍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的经过,准确地概括了出来,把观众带到了洛水边。突然一位丽人出现在洛川岩石之醉。画家以生动的笔致,_将这位使曹植寝食不安、朝夕想往的恋人,画得丰姿绝世,脉脉含情,回眸顾盼,双双若仙,但可望而不可即。体现出斌中所咏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双职兮若流风之迥雪”的意境。曹植不知所措,振开双衡,仿佛示愈侍从不要惊走了这位女神。画家将诗人“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的那种又惊又喜,将信将疑,内心起伏展荡的神悉生动地刻划了出来。表现了西家注重以形写神的艺术主张。画面还通过女神身旁的惊鸿和游龙,以及“冯夷鸣鼓,女蜗清歌”,诸神游戏等对比穿插的手法,衬托出女神忽隐忽现、“若往若还”的情态和“含辞未吐I,的复杂心情。曹植在这梦幻般的神话世界里一直站在河滨,抱着惊疑不定的心情遥望着洛神,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及因“人神之道殊”而不能如愿的佣怅之情。委时间,洛神驾龙马云车飞驶而去,画家将画面推向了高潮。曹植在洛水上乘船寻找,幻想洛神再来,但人神相隔,已不可及,留下的只是“遗情想象,顾望怀愁”。卷末画曹植坐在洛水之畔,目痴口呆,茫然若失。天已破晓,残烛未尽,曹植带着疲惫、懊丧的神情,踏上东去的归途,但还回道顾盼,恋恋不舍。到这里,画面产生了巨大的魅力,随着画面的进展,人们也会情不自 禁地产生怅然若失之感。
《洛神赋图》的用线采用游丝描的技法,线条“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如“春蚕吐丝”、“春云浮动”,加上典雅鲜丽的着色技巧,有力地把,植诗文中如丝的柔情和女神双忽游动的仙姿恰当地表现出来。另外,画面中所配置的山石、树木、舟车、马匹等景物,与人物的比例关系上,存在有“人大龄山”的现象。但这种布!与描写并不有损于主题内容,因山、水、树、石在此只不过起一个陪衬作用而已。而整个画面环境的富于装饰性的处理,反而加强了主题气氛的表现,更能显出主次,有益于主要内容的突出。
总之,从《洛神赋图》的攀本上,我们可以看出东晋时期中国绘画的水平;可以看出顾恺之是4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