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马图》案例赏析
在我国优秀的绘画传统中,以马为创作题材,由来已久。如唐代的曹霸、韩干,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任仁发、赵孟执至清代的沈锉、郎世宁等,都在画马的艺术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徐悲鸿画马,如异峰突起一洗旧风,创造出风格独具而又有时代精神的新艺术。历代画家画马,多是鞍马、厩马,徐悲鸿画马则取不羁之野马、放浪形徽之外。厩马,圈香少动,膝厚毛滑;野马驰骋,瘦骨而骏健。诗人杜甫评论曹翁及其学生韩干画的马,提出画马不画骨,不能得及神气的主张。其诗日:“干唯画肉不画骨,忍使弊骆气凋丧,将军善画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大诗人苏东坡也有诗句:“厩马多肉民服圆,肉中画骨夸尤难。,“多肉民雕回”,脂肪太多,过肥必笨。画马肉中见骨,方显出骏马的本色。徐悲鸿总结前代画家画马之得失,创造了独树一帜痰骨嶙峋的野马矫健形象。图中之马昂首迎面而来,被风扬起的马I、马尾,加强了骏马奔驰的气势与速度,两条犹如铁铸一般挺直的前腿,落地的马蹄,给人以力猛无比的刚劲之感;马张大着弃孔,象是吁喘着粗气,显然它是由茫茫的原野奔腾而来,脚下浅淡的土黄色的地与浑茫的天空连在一起,更令人增加了获域无垠、太空深远莫测的遐想。这马并未因长途的奔跑而息脚,或呈沮丧颓唐之态,它仍昂首奋力奔驰粉。这是一幅深藏着思想内涵的窝意画。“辛己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使他优心如焚,他企待着革命斗争的信息,尽管此次长沙会战的消息不知,然而他仍坚信革命必将胜利,前途是无限光明的。在此背景中,在派城作此画以寄托自己的心情向往。画中这茫茫的天地,怎能不令人想到那漫长的革命道路;奔腾疾驰的骏马,怎能不令人想到那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革命力班。
徐悲鸿常常画马以“托兴”、“自况”,用以发泄胸中郁气,讥刺旧社会昏愤专横的统治,表示自己的无限愤慈。正如他在画马题句中所言:“天涯何处寻芳草?认识当年旧战场”,“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正是他优忿心情的“自况”。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他发出“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的欢呼表达了他对人民政权的无限兴奋心情。徐悲鸿笔下之马,不论是飞马行空,或立于树下、溪边的写意之作,还是《九方皋》那样主题绘画,都是离情于画的。徐悲鸿画马瘦骨瞬峋,是他自己的心情写照,是他的有惫塑造。
徐悲鸿的马,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他把马的鼻孔画得特别大,马腿画得比较长,作此夸张,使马更显其矫健灵骏。他画马尾,一般都用浓墨,笔飞墨舞,颇见神采。
“李侯画骨亦画肉,下笔生马如破竹。”这是诗人黄庭坚赞美宋代画马名手李公麟的两句诗。以此用之于徐悲鸿画马亦十分恰当。1947年,他在给南昌一个热爱美术的小学生的信中说:“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画马必以马为师,画鸡即以鸡为师。”徐悲鸿在国外留学时,除了进行严格素描训练外,倾注心血最多的还是画马。他对马的习性做了长期观察,曾画了1000多幅速写。1940年他访问印度时,见到了许多罕见的高头、长腿、宽胸、皮毛象缎子一样闪光的骏马,竟使他着了迷。由于他多年以马为师,逐渐熟悉了马的性格,以至成了马的“知己”,做到了“胸有成马”。因而他笔下各种奔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洋溢着活力,有着强烈的美感。此幅奔马图,健马骨骼楚楚,墨色浓谈参均,笔笔是结构,笔笔有骨肉。他变家描速写以笔墨而成,造型严谨,又得马之“浑和生动逸雅之神致。”可谓难矣,可谓妙矣!
[align=center][attach]4348[/attach]
[/align]
[align=center]奔马图[/align]
更多信息,请咨询[url=http://www.bj-cl.com/dnews/]北京设计知识[/ur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