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面设计社区'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13-8-2 10:09

苏轼《竹石图》案例分析

画竹,在我国有久远的历史.早在唐代已有人专事画竹.那时的画家直接描绘自然的色彩,多画青绿竹。后来更多地着意于景、情的结合和童境的创造,于是出现了墨竹。最早画墨竹的,是五代后唐时的李夫人,而有墨竹真迹传世的是北宋的文同、苏轼。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诗、书、画俱精,才华横滋的艺术家。尤搜长墨竹。此《竹石图》,绢本,作顽石两块,大小各一,旁有劲竹两株。两组竹,出枝弯曲,密叶纷披之竹及新互疏叶之竹参差而生。画石以飞白笔法,画竹以楷书及行书笔法而稍加变化,竹后烟水以淡墨点染。此幅以淡墨勾石,竹之枝叶多用浓墨,用笔饱满劲利。枝叶交错,折转向背各具姿态。尤其新枝嫩梢用笔飞动,更显烂漫灵俏,极富雨后竞长之意和勃勃生机,显示出竹子“剑拔十寻”的锋芒。全图笔墨爽适,法度欺备,曲尽生竟,生动地表现了竹子坚挺劲节的神韵。
    此幅《竹石图》,辗转保存至今己九百年。其左下角及幅后有历代题跋文字三千余言。其中,明代的高让有题跋日:“秀毓峨媚,文鸣韵武,永叔齐名:与可为伍。竹比翔蛮:石如蹲虎。适兴一时,清风千古。”对其竹石作了形象的比喻。特别是历任明朝工、户、吏三部尚书的夏邦澳,在题诗中更是大加赞许。他说:“东坡逸迹天下奇,竹石点染潇湘姿。恍惚二妃倚薄菩,林间或有泪痕垂!”品读此诗,令人产生无穷的感慨。
    苏轼与书法家黄庭坚为挚友,黄庭坚非常佩服其诗、书、画的成就。他曾说:“东坡居士作枯搓、寿木、丛筱、断山,笔力跌宕于风烟无人之境。”此画潇洒清雅,窝愈深远。可以想见苏轼当时心境,大有屈子离骚悄调。
    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睑,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工诗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辛词派”的创始人。他的书法独具面目,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享“宋四家”之誉。绘画方面能作人物,尤搜墨竹松石。苏轼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还是一位绘画理论家。他论画的卓见,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作画强调物象的特征,强调物象的精神气质。认为:“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不知”
  (《净因画院记》),强调气韵神采的重要性。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对只重形似,不注意神韵的论画予以批驳.他主张诗画结合,即画要有意境1要有诗意,离情于画,以画抒情。他的“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话之画,画中有诗”(《书摩洁兰田烟雨图》),已成为人们评诗论画的常用术语和艺术追求的目标。他认为“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答谢民师书》),主张要对自然景物观察揣摸,知其生长规律,而后落呈始可得其妙趣。他的绘画理论与当时画院那股严守“形似”和“格法”画风相对立,把画家从自然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他力主变革创新,为中国画的发展拓开了一条新路子。
    苏轼所画枯木竹石,有着较强的表现力,这除了与他渊博的文学修养有关外,在书法上的成就也直接影响着他的绘画,在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米(带)、蔡(襄)四大书法家中,他居于首位。郭界说他“作字如古搓怪石”。孙承泽说:“东坡悬崖竹,一枝倒垂,笔酣墨饱,飞舞跌宕,如其诗,如其文。”也如其行草书法。视此《竹石图》亦可窥知其书画同路的血缘关系。
    苏轼一生宦途的得失遭遇,生活的流离顺沛,使他形成了一种伤时忧民、旷达颓放的复杂性格.他“画以适吾意”,“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
   (苏轼自题《惬松图》语)这幅《竹石图》亦是苏轼借物遗兴抒悄的文人画的典型作品。

[attach]4472[/attach]


本文由[url=http://www.bj-cl.com/]北京设计公司[/url]发表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