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39
- 帖子
- 303
- 积分
- 231
- 阅读权限
- 30
- 最后登录
- 2015-1-23
|
2012年4月7日,由《汽车商业评论》杂志、汽车商业评论网和《汽车消费报告》杂志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挑战与变革”。论坛上,针对中国汽车设计现状与设计师的未来,第一代红旗设计师贾延良、上海通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原设计策略组组长钟伯光 、阿尔特(中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陈群一、广汽乘用车设计总监张帆、通用汽车中国前瞻设计中心设计总监乌琳高娃、中国一汽技术中心设计师常冰发表了观点。
以下是讨论实录
贾延良:下面有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严扬教授,上海通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原设计策略组组长钟伯光教授,通用汽车中国前瞻设计中心设计总监乌琳高娃,阿尔特(中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陈群一,中国一汽技术中心设计师常冰,广汽乘用车设计总监张帆。
关键我们怎么设计出来我们的造型,我们的造型怎么样能叫国人接受,我们的造型怎么能够打入世界市场,中国的汽车造型什么时候能形成风格,比如说一看德国车很严谨,英国车一看就是非常的严肃,日本车是很小巧,美国车非常张扬,什么时候能看到我们代表我们风格的车,这是摆在我们所有的造型人和大家所关注的一些问题。首先请严扬教授从教学角度和培养这么多学生的角度来谈一谈?
严扬:今天非常有幸到这样一个论坛就汽车和汽车教育问题,中央工艺美院是我们的前身,是全中国最早开始汽车造型教育的一个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我们这个专业实际是90年代末开始办的,其实汽车造型设计教育我觉得它原来在20世纪初不是一个单独的教育,包括汽车造型在20世纪初也不是一个单独的行业,我觉得最早可以追溯到20年代末期,由通用汽车开始把它变成了一个单独的行业。为什么回顾这个呢?我们始终在思考这样的一个行业或者是这个行业的设计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的,从20世纪年代末我们觉得它之所以成为一个单独的行业,主要是由于汽车作为一个独立的竞争性的商品这种特点开始出现的,造型设计就和工程设计开始分离,于是设计教育包括这个行业就开始起来了。
国际上有三四个学校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一直到了60年代和90年代,我觉得在这个方面做出了非常非常好的成绩,比如加州的学校、德国的学校、英国的学校,给我们整个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我把它总结基本上就是非常残酷的高强度的造型训练。然后再加上非常出众的表现能力,基本是这样一种方式。这些人基本活跃在国际汽车设计的顶尖位置。我们赶上了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和商品化的时期,从90年代末,我们的学生一批一批走向中国的汽车界,有些人非常优秀还走上了国际的汽车设计行业。实际上我觉得这个路程,我把汽车设计教育分成几个层次,我觉得第一个层次是要有大量的时间和很高的强度去学习这种设计的技能,第二个层次是要掌握一定的汽车的知识,第三个层次可能不是学校能给的,但是学校能够给开一个头,可能需要设计师用毕生的职业时间去养成的东西,就是要去体会到造型的感觉。前三个层次,我觉得我们都有榜样,国际学校给我们做了很多榜样,尽管他们树立的标准非常高,但是我们可以去学。最后一个层次其实是我最想谈的,由于时间关系,我先放一放,先让其他在座的嘉宾讲一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