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
- 帖子
- 1522
- 积分
- 1213
- 阅读权限
- 200
- 最后登录
- 2023-9-12
|
吕敬人:不是书籍装帧 而是书籍设计
设计师说
“如果现在还叫书籍装帧,那做我们这一行的死定了。”吕敬人先生看到我们阅读周刊第一期上出现的“书籍装帧”四个字之后,笑眯眯地说,“现在我们做的是设计,是BOOK DESIGN,不是装帧。”对他而言,这并不是咬文嚼字,“装帧”和“设计”有本质的不同,从“装帧”到“设计”,意味着这一行业观念上的深刻变化,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革命性思维”。
吕敬人先生是卓有成就的书籍设计名家之一。他的工作室门口挂着的LOGO,“敬人人敬”,就是利用汉字排列形成的巧妙设计。他曾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美编”,师从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作品充满中国文化气息和东方韵味。如今除了日常的设计工作,他还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多年来,他手下诞生的美书难以计数,其中《中国记忆》、《剪纸的故事》分别于2009年、2012年获得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
吕敬人先生说,装帧是“化妆师”的工作,把书给装饰一下,美化一下,更通俗的说法是“画封面”,连带着做做内文的版式之类,这种观念早已不能满足书业的发展,读者对书籍的审美需求,在电子书风潮势不可当的今天,纸质书特有的魅力更是需要靠全新的设计理念来凸显。他认为,书籍设计包含着编辑设计、编排设计、装帧设计三个层面,而“编辑设计”是最重要的,也是他这些年来着意强调的即书籍设计师在书的选题阶段就积极介入,与作者、责任编辑、出版人、印制者共同探讨文本的阅读形态,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提供意见和参与决策,来提升文本信息的传达质量,让它变得更有效,更清晰,更美好。显然,这是对过去作者和责任编辑的天然领地的一种“冒犯”,极端的甚至会改变作者的创作,这样的书籍设计师,不再是“化妆师”,而是要当“导演”。
吕敬人先生手边,放着一本《灵韵天成》,是介绍绿茶的书。他说,这本来是市面上常见的那种流行书,文配图,铜版纸印了就完事。他以“编辑设计”的思路,与作者、出版社反复探讨,完全颠覆了原来的构想,把它变成了一本“雅书”。成本和价格自然是高了些,但书的价值、茶文化的诗意就体现出来了。
确实,近些年,体现了编辑设计的书不断涌现,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它们与普通书的差别一目了然。那么,编辑设计适用于所有的书吗?设计师要成为书的“主角之一”,会不会造成对自我的过度放大,对视觉效果的过度追求,从而妨害阅读?吕敬人先生说,这就有一个“度”的问题,编辑设计、编排设计、装帧设计三个层次的运作,要考虑书的题材、功能、成本、受众等各方面因素,不同的书,设计师介入的程度也不同。比如他为《辞海》做的设计,只需在封面、用材上下工夫,版权页的署名就是“装帧设计”,而《中国出版通史》只署“封面设计”。“编辑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有跨界的知识储备,更多的情感投入,要与作者、责编、印制者充分地交流,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会画画就行了。”
吕敬人先生很忙碌,他一直是书籍设计理念的有力推动者和传播者。他与同仁们一起编辑《书籍设计》季刊,主持、参与种种相关的社会活动。今年4月20日至6月10日,“韵吕敬人书籍设计艺术展”在德国奥芬巴赫市的克林斯波博物馆举行,这家博物馆以收藏字体设计和书籍艺术作品闻名于世,吕敬人先生也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举办个展的书籍设计家。6月28日,“敬人纸语”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张,这里将汇聚世界各地的纸,为人们提供一个亲近纸张的空间,还会为充分体现设计思维的“概念书”提供一席之地。
电子书时代的到来,反而让吕敬人先生信心更足。“纸之美,美在体现自然的痕迹。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惠,一种电子数码所无法替代的与大自然的亲近感。”“纸终于被数字媒体从图文传达的唯一职责中解放出来,可以回到书的本真,去领会翻阅的满足感。未来的阅读趋势是电子书籍和纸面书籍将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而存在。”
这,就是一位书籍设计师的“纸言纸语”。
供图/敬人设计工作室
《灵韵天成》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记忆》/文物出版社/
2009年“世界最美的书”/吕敬人+吕旻
德国克林斯波博物馆“韵吕敬人书籍设计艺术展”海报,著名设计师乌维·勒施设计
“敬人纸语”6月28日在今日美术馆启动
《剪纸的故事》/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年“世界最美的书”银奖/吕敬人+吕旻来源YNE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