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设计专家畅论设计未来

作为中国首届设计大展重要组成部分的首届中国设计大展论坛昨日在深圳举行。该论坛进一步提升了大展的学术水平,促进了设计界的学术交流,为中国设计和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次中国设计大展论坛由文化部艺术司、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大学承办,东鹏瓷砖公司协办。围绕“时代·创造”这一总主题,本次学术论坛采用一个主论坛、四个专业论坛的结构,分别在市民中心和深圳大学会场进行。8日上午,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等专家在主论坛作重点阐述。

   “中国设计大展”应该成为品牌

   范迪安提出,中国设计大展向公众展示了过去五年来中国设计的重要成果,特别是提示了设计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彰显中国文化的意义,是中国设计发展的标志性品牌。

   范迪安认为,“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与人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看到很多设计的成果,比如手机的发展。苹果为什么成功?因为它不但实现了用手控制,而且通过手指能够敏感地表达人的精神、情感,手机与其说是机,还不如说是语。”

   把文化基因转化为经济发展要素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说,他这几年一直在重拾传统民间艺术,最近七八年发现一个问题,仅仅保护是不够的,应该把我们的文化资源、文化种子存起来。“如何把这些文化的基因、文化的种子转化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要素,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把文化生态建设跟生产、生活、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非常重要。”

   潘鲁生说,农村手工艺的主体就是农户,他们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加工,量材为用。如何把这些传统资源化为新兴生态产业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潘鲁生分析认为,农村手艺产业有优势,特别是有文化优势,几千年形成的文化要素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在文化传承这样一个大的空间当中,有两种东西是没有变的,一是汉字,二是几千年的手艺。这些优势是促进手艺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由生活方式来定义市场

   “我们有了工业,但并没有完成工业化。我们今后要转型,怎么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柳冠中表示,“我们过去的工业设计集中在外观造型方面,大量的专利是外观专利,但发明专利乃至于商业保护专利很少。生产规则决定了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初期是以产定销,市场经济以销定产,现在我们必须转过来,要由用户生活方式来定义市场,改变我们的企业经营方式。”

   柳冠中认为,研究型设计将是未来的设计立足之本。“设计应是人类的未来不被毁灭,除科学和艺术之外的第三种智慧和能力。人类最原始的智慧和能力是设计,是解决问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