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设计是做“上帝”未曾做过的“事”

“设计”这个词,一直以来似乎都和“高端”、“奢侈”联系在一起,但到底什么是工业设计?它是为了追求“物”,还是追求“事”?如何改变所谓的“中国制造”局面?企业如何才能生产出能提升其品牌价值的突破性产品?12月8日下午,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做客“大学城新论·名家讲座”,开讲《从物到事的思维转变》,细致解读这些问题。

  “中国制造”多在加工

  “什么是工业设计?”柳冠中一开讲,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指出,在当今这个时代,无论学术界还是商界,他们对这个概念的含混理解,已经严重阻碍了这一产业以及相关学科的进步和发展。柳冠中认为,理解一个词语,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该词产生的背景,另一个就是运用抽象思维,抓住这个词的本质。

  "工业设计"的发祥,是基于产业革命的"大生产"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分工机制"这个"上层建筑"层次上的产物。它必须融入经济社会结构中各个领域,不能只局限于某种"专业"的"知识"、"技巧"、"方法",而应是一种能协调工业社会"大分工"所造成的行业、企业、工种、专业等隔碍的理念与方法,所以"工业设计"就不能被局限于作为"生产力"。”柳冠中阐述道。

  柳冠中认为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的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而工业设计则是工业时代一切设计活动的观念、机制、方法和评价思路,追求的是“事”,而不是“物”。至于“中国制造”现象,柳冠中表示,“中国不是"制造"大国,只是加工大国。”

  在柳冠中看来,“制造”中的“制”代表机制、系统、标准和协同网络,其实是竞争最关键的因素;而“造”则代表了运用一定的材料、技术、工艺和组织加工某种零部件或铲平,追求速度、效率和订单设定的质与量以及产值,并且注重规模效应,推销能力,自然关注价格、广告、销售网络。因此,中国目前停留在“造”的水平,只能是个“加工大国”。

  “中国创造”重在和谐

  “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实现创新过程的思路是有问题,它们总是从两个角度建立相对于其他企业的资源调配比较性优势,分别是快速的"市场反馈机制"以及高新技术辐射机制,前者要求关注"销售额",后者是关注已有的"参数"。但其实,"设计创新"是发现需求,构建新的"参数"系统。”

  柳冠中认为,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趋势来看,它们在度过生存战略阶段、本土化战略阶段和国家化战略阶段之后,要进入全球化战略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该建立三向度的“服务性”产品体系的优势,即关注“销售额”的快速市场反馈机制、关注“参数”的高新技术辐射机制以及用户需求研究前提下的“系统优化、集成、协商设计”的机制。

  "标准"之争其实是市场之争,谁掌握了标准,就意味着先行拿到"市场的入场券",甚至成为产业的定义者。”柳冠中说。

  最后,柳冠中提出,设计应该关注的是消费者们的需要,当代“设计”的意义有所改变。“设计不应再是"大师"个人天才的纪念碑或者"艺术"空洞化所炒作,不再仅是技术的推销术,不再仅受制于"商业利益",而更侧重于大众的利益和人类环境的和谐。设计过程的本质是"实事求是",是做"上帝"未曾做过的"事"。”

  名家简介

  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兼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教指委工业设计工程硕士领域组组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香港理工大学名誉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研究员。国内工业设计学科带头人,在该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代表著作有《事理学纲要》、《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系列研究》(上、下卷)等。创立了“方式设计说”、“共生美学”、“事理学”学说等理论。

  活动简介

  深圳大学城创办10年来,吸引并积蓄了一大批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高端人才,积淀和形成了丰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

  为了让全社会最大化地分享这些本土原创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深圳大学城管理办公室聚合大学城片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智力资源,于2010年12月起推出了《大学城新论·名家讲座》活动。该活动由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承办,是深圳大学城面向社会开放的智力之窗。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