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报纸自身的美学设计代表的就是所在城市的美学水准

媒体对城市美学的塑成力量恐怕比媒体自身意识到的还要多。媒体自身的美学设计是普通市民接触最多的设计产品,同时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大家接触到的城市美学少不了媒体,就像英国伦敦的《卫报》,它的内容和设计已经浑然天成地结合在一起;美国纽约的《时代》杂志,年度人物奥巴马出炉后,黑色的奥巴马和黑色的背景的设计本身就代表了《时代》杂志的观点,代表了他们对社会的观察,甚至不需要去看它的内容就能了解到。提起这些媒体人们对这个国家的审美就有了一定的感知。报纸自身的美学设计代表的就是所在城市的美学水准。

  内容上媒体更有令城市美学发生的优势。媒体人大可不必担忧自己的专业性,媒体的职责本身就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再处理加工,这其中固然需要媒体人的专业分析能力,但是不妨把自己的这种方式看成一种专业组成,比如南都的生活大奖、建筑大奖,其实都是这样的专业组成的代表,媒体利用自身的平台和资源对城市美学进行点评,这和专业团体的角度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无论是自身的设计还是作为专业组成的一部分,媒体最终使用思想改变这个城市的美学态度,降低人们对城市之丑的容忍度,逼着这个城市越来越美,这也就是社会的进化。

  媒体应该呼吁

  城市视觉规划体系形成

  张达利,深圳著名平面设计师

  深圳及内地许多城市,目前没有专业系统的视觉规划,视觉规划这个课题在国外已经讨论多年,但是国内仍旧是零。我认为这是媒体当务之急需要提出呼吁的。

  所谓的视觉规划和建筑并非同一件事,建筑以解决功能性问题为主,包括水能、人流、空气流通等,但是视觉规划则是从城市的“外貌”谈起,使用的视觉语言,国外的城市规划团队会包括一些平面设计师,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进行视觉规划。例如巴黎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两旁的广告牌明确规定必须是白色的,要和整体的调性和谐,不能出现那种“视觉污染”。

  而现在深圳聘请的“视觉规划团队”甚至和平面设计师没有关系,他们使用工业美术专业的人来做,这些人也许精通手艺,但对城市视觉语言根本不了解。可以说是伪专家、伪权威,虽然表面上一切似乎合乎规范,城市规划也经过各种专家的评审,可怕的是这样的把关者压根切断了好的视觉设计和城市的接触。

  媒体应该把这些问题点出来,拉到公共视野中,引发讨论,督促一个系统的、专业的视觉规划体系形成,同时也可以把市民的意见纳入进来,给予解释说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