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55
- 帖子
- 320
- 积分
- 215
- 阅读权限
- 30
- 最后登录
- 2014-3-16
|
设计师的商业突围
2012年是各国设计师在中国拓展商业渠道的高峰年,足以证明设计不再是小众消费品
陈琳
用《安邸》编辑总监王旭的话来说,2012年是各国设计师在中国拓展商业渠道的高峰年。年初,中国香港设计师陈幼坚在田子坊开设了设计礼品专卖店“东西坊”。紧接着,王杨在外滩老码头的Yaang Life设计概念店开幕。Oshadai的创始人、家居用品设计师戴娣则在新天地建立了据点,这也是她的第四家品牌门店。侯正光、潘杰等原创家具设计师也在青浦吉盛伟邦的“设计公馆”占据了各自的风水宝地。下半年,一批国际设计师门店在中国高调登陆。“改变英国人品味的老头”泰伦斯·考伦(Terence Conran)将自己在中国的第一家店命名为“0号店”。定制家具设计师克莱夫·克里斯蒂安(Clive Christian)则在英中贸易协会的斡旋下,成功进驻外滩地标建筑益丰源。
到了年末,设计共和在上海江宁路旗舰店开张试营业,为2012年的中国设计界画上了一个浓墨重彩的句号。设计共和的两位创始人,华人建筑师夫妇郭锡恩和胡如珊用他们一贯简洁前卫的设计手法,为这座殖民地时期的英租界警察局建筑增加了一组黑色玻璃幕墙。透过黑色落地的玻璃,路人隐约能够窥视到里面的陈设——芬兰大师艾洛·阿尼奥(Eero Aarnio)为Magis定制的小狗座椅、“光之诗人”麦克·阿尼斯特斯(Michael Anastassiades)的线性LED灯、德国“新人王”萨巴斯蒂安·汉克(Sebastian Herkner)颠覆传统结构的茶几。当然,还有郭锡恩和胡如珊自创品牌如恩设计的桌几、藤椅和茶器。这些作品被公认为世界优秀的设计。而根据胡如珊的说法,和2012年新开的设计师门店一样,江宁路门店开张不久,营业额已经在稳步递增。
这些现象无疑都传递出了令人振奋的信号——设计不再是小众消费品,越多来多的普通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设计埋单。换句话说,在未来中国市场上,设计师的商业路将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情况真如此吗?那些奋力在中国开拓自己的商业道路的设计师的想法是否真的如此纯粹简单?他们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理想国”的规划
“现在我们仍在探索一种理想的商业模式,希望能让消费者获得完美的体验。”胡如珊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设计师家具店,都有着自己的“独门秘籍”。设计共和江宁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与建筑本身斑驳的红砖结构形成鲜明反差的玻璃幕墙,让整个门店从周围一群平庸的商店中脱颖而出。黑色的玻璃,则为陈列其中的设计产品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勾起了人们无穷的好奇心。其实,这是胡如珊他们刻意而为。
“现代设计对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提起设计,人们要么想到古典奢华的欧式家具,要么就是宜家。”2006年,常年在海外进行建筑设计工作的胡如珊和郭锡恩,偶然发觉到了中国原创家具市场的空白。此前,他们在进行室内设计项目中时,设计了诸多辔头家具,而且也从行业中挖掘出了一批优秀品牌。这引发了他们要把积累多年的美学意识,通过优秀的产品设计传输给中国消费者的愿望。于是,设计共和的第一家门店在外滩五号开张,一度引发了市场热议。因为这些线条简洁、用料新颖的当代设计,与中国消费者素未谋面。“很多人把门店当作博物馆和艺术廊。”
现在,尽管情况已经有所改观,但对当代设计有所了解的仍是少数。胡如珊正是抓住了大众的心理特点,吊足了他们的胃口。而在改造江宁路上这栋历史悠久的多层老建筑上,胡如珊也充分发挥建筑师所长,把风格迥异的家具放置到合适的情境中。他们保留了整栋建筑的哥伦比亚式外立面,特意打掉了三楼天花板的吊顶,让建筑显露出原有的木质结构。在这个颇有老上海味道的空阔空间中,胡如珊用如恩设计的高脚椅搭配Moooi的黑色灯具和巴卡拉水晶灯。一新一旧,一黑一亮,一愣一暖,木头、皮革、水晶混搭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情调。“一位平时对奢华璀璨物件不感冒的朋友,在看到这个空间的布置之后,竟然对巴卡拉的水晶灯顿生好感。”让胡如珊小小得意了一番。不过,这远非她的终极目标。
“我们将江宁路旗舰店命名为‘公社’,因为这里不仅是好设计的展厅,它会和美好生活的一切都产生有关系。”“公社”除了不断有新品牌新品进驻,还会陆续有书店、花店、餐厅,以及一间供人住宿的“设计共和之家”,“特约客户能在这里举办私人派对和各类设计论坛,甚至在这里住上一晚,感受设计产品的实用价值。”
为设计找个出口
和达·芬奇之类纯粹的家具高端代理商不同,作为典型的设计师商业门店,设计共和的“公社”寄托了设计师本人对于设计本身的理想,也因为被打上了鲜明的个人烙印而少了几许功利气质。“这些门店,通常也被设计师本人当作教育市场的现身教材,用‘设计乌托邦’来形容他们的门店,似乎更为贴切。”曾任上海生色传媒执行董事的王志仁说。
事实上,其他在中国开店的设计师也多多少少沿袭了设计共和的商业理念。王杨的Yaang Life位于“黄金(1662.30,-15.70,-0.94%)荣老仓库”,500多平方米的门店后还附带一个紧挨着黄浦江的大露天阳台。王杨借用了这种新旧融合的上海情调,在门店中错落有致地摆放了自己设计的家具和家居用品,不仅如此,她还把咖啡沙龙、服饰、食物、书籍这些元素融入到了这个空间之中。如果用传统的商业观念,你很难对这家店做出一个确切定义。据去过这些店的消费者说,他们的确受到了情境的感染,把其中的一些设计产品,诸如红双喜瓷盘和自由女神台灯陆续搬回了家中。王杨说,她的想法其实并不像“公社”那么宏大,“我只是想塑造出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让这些设计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消费者感知到那些家具应该在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但这种看似简单的想法,也为她的设计找到了一个出口。
在门店营造出舒适的家庭风格来烘托布艺产品,对于之前已有三家门店的设计师戴娣来说也是驾轻就熟的事情,但她尤嫌不足。“前三家门店是为了让消费者初步了解我们的产品。但在这家店里,我会让消费者看到我最真实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者有更亲密的互动。”这家面积不大的门店,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店。戴娣凭着自己的“真性情”在其中添加了不少厨房用品、陶瓷餐具。其中的不少细节,让人看来真实而温馨,比如厨房区的砧板,就是用市场难得一见的银杏木制成的。“这是我的一点小经验,总感觉在银杏木砧板改刀的食物会更可口一些。”每次戴娣在店里,总有人向她请教厨房里的各种问题。在这种氛围中和消费者亲切互动,戴娣以此网罗了不少回头客。
“中国消费者是一个很有趣的群体,除了好设计之外,我们还要找到更多把钥匙打开他们的心灵。”在英国人眼中,泰伦斯·考伦是擅长通过制造各种美妙生活场景的设计营销高手,但他也坦言,作为设计师本身,在中国开拓商业路径仍需要慢慢摸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商业道路。“我把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店命名为‘0号店’,而不是1号店、2号店,就是把它当作一个对中国市场的实验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