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图书装帧设计中的“书卷气”源于敬业

在现代审美因素的影响以及商业、电脑技术因素的影响下,书籍艺术设计所特有的内在精神——书卷气似乎越来越难寻了,这既令相当部分的读者感到不满,也为装帧界的有识之士所引以为憾。但是,具体到什么是书籍装帧中的“书卷气”,怎样才能获得这种“书卷气”,却又不是一个很容易说得清的问题。最近,读到汪家明先生的《范用的书籍设计——书卷气》一文,深感到范用先生“为了书籍的一生”光辉灿烂,而他对于书籍装帧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对于我们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书籍装帧中的书卷气也大有裨益。

    “书卷气”原是我国古代评价书画的常用术语,意指诗意的画或称诗卷气,属于古典美学的范畴,是艺术和美的根源之一。广义地理解,装帧设计的“书卷气”应是指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上的高格调。“书卷气”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部分书籍装帧艺术曾经产生了深刻影响,显示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三联书店出版的书籍中,很多都出自范用之手。在装帧工作中,他自觉地将各种民族文化的传统元素融入图书封面中,形成了简洁大气,素净淡雅的艺术风格,比如在为朱光潜先生设计《诗论》封面时,他别出心裁地把朱先生手稿中《诗论》的两个字放大了几十倍作书名,作者签名也用朱先生的手书,下缀一方朱先生的名章,几乎将封面占满,显得美观、大气。为李一氓先生设计的《一氓题跋》,狭长的本子上面落了十余方李老常用的印章,错落有致的安排、浓郁的金石韵味溢于书表。氓公自题的书名肥硕挺拔、腴而有力,书页间开阔疏朗,令人忘俗。杨绛的《干校六记》第一版的封面不理想,再版时范用设计。洁白的衬底上只有一个长方形的框,框内左下角是三支迎风吹动的草叶。封底依然是同样的草叶,印在同样是长方形的淡绿色的色块上,与封面风格相同而有变化,清丽典雅,素朴可人。手迹、花草、线框、印章,这些元素经过范用巧妙多变的组合,一幅幅封面就从他笔底流泻而出,高雅大气,自然和谐,装帧设计与书的品位达到了完美的契合,深为读者喜爱。无怪有人说,看范用设计的封面,可以下酒。

    “不看书稿,是设计不好封面的。”这是范用书籍设计理念的另一个要点。据汪家明回忆,范用给很多后辈都讲过一个故事:有人设计黄裳《银鱼集》的封面,画了六七条活生生的鱼。设计者没看书稿,望文生义,不知道这“银鱼”是书蛀虫,即蠹虫、脉望,结果闹了笑话。在设计封面时,范用特别强调要根据书的内容特点量体裁衣,比如他认为三联的人文社科类图书,多属学术作品,比较严肃,因此,封面的色调宜冷,构图宜简,色彩宜单。这样才富有书卷气,才有韵味,才能典雅而大方。但有时候他也能大胆突破,他为赵家璧的回忆录《编辑忆旧》设计的封面,以一幅“播种者”的线描画,画的线条用粉红色,书名和作者署名用白字,不印出版社名称和标记。这样的设计在20年前还是一桩新奇的图书设计案例,至今仍然受到读者喜爱,为装帧界人士所津津乐道。正如许多业内人士所分析的那样,范用的书籍装帧设计理念不仅在于美术要素淋漓尽致的发挥,更在于美术要素服务于图书内容的基本准则。他的书籍装帧,永远不会脱离书籍而单独存在,在他的书籍出版实践中,装帧设计也是图书个性的一部分。为着这样的图书个性,他既可以坚守传统,也可以打破固有模式,为书籍设计选择最合适的衣装。

    汪家明先生在文章中认为,“简练”“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把书视为有机的生命体”再加上“独创性”是范用装帧作品中总充盈着饱满的书卷气的奥秘所在,我以为还可以再加上一条,即对出版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范用在他的书业生涯中,一直将为读者物色好书、出版好书作为自己的分内事。当一本好的书稿被他发现时,除了想方设法得到作者的授权外,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使这本书最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说:“读者不但希望买到好书,而且要求买到装帧好的书,应当受到出版社的重视。出版社的特点,也得力求从书籍装帧上体现。”他是这样重视读者的感受,也是这样注重出版社的品牌。每一本书经由他的手,他总是把自己对于装帧设计的构思与作者、与美编沟通,许多时候更是直接承当美编的角色,亲自执笔画封面,画版式,赵家璧为范用对出版业的贡献有很高的赞誉:“范用这人可真是出版行家,每个环节,他都熟悉,而且事必躬亲,连封面设计也不放过!”张中行曾说:“书籍的编印装帧……久闻北方有个范用,南方有个钟叔河,是大专家,出手不凡。”信哉斯言。

    在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能以“一把手”身份与基层美编交流并躬行示范者为数并不太多,而能像范用先生这样自身卓然成家并泽被后世的更是少之又少。范用并非美术专业出身,其装帧作品集称《叶雨书衣》,“叶雨”为“业余”的谐音。但他真诚地热爱出版事业,并且爱他的全部,他笃信出版者的责任就是看到一部好的稿子后就应该想办法让更多人看。对装帧设计一丝不苟的探索和追求正是其对书籍的热爱体现。范用先生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他对出版事业的赤子之心仍然感染着我们。希望今天出版界能够涌现出更多的“连封面设计也不放过”的出版家,让书卷气在出版界更加充盈。正如汪家明先生在他文章末尾所讲的,但愿后人能够认识这股“气”的价值,不让它轻易地在天空中散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