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潇湘图》案例展示

五代南唐著名山水画家童源的《潇湘图》卷是我国古代绘画宝库中的一顺明珠。董源,字叔达,钟陵人(一说今江苏南京人,一说今江西进贤人)。有关他的身世史载不多,只知他在南唐中主李理(943-957年)时任后苑副使。因后苑在宫廷的北面,又称北苑。因此,画史又称他为董北苑。蓝源具有多方面的绘画才能,搜长山水,兼工人物及牛、虎龙等,但其主要成就还是山水画。

    关于童源的山水画面貌,据宋《图画见闻志》记载:“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看来似有两种不同风格。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这说明董源的山水画主要还是在吸取王、李两家之长的基础上,努力向大自然学习,通过深人观察和体会,创造了他自己所特有的新的山水画风格。这就是后人记载的“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千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诸掩映,一片江南”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与其同时代北方画家荆浩。关全那种山石棱棱、气势雄伟的北方之景迥然不同的独特风貌。因而,以萤源为代表的山水画派又称“江南画派”,为我国山水画的发展开拓出新的表现领域。

    董源的作品见于宋《宣和画谱》,著录有78件之多,而今见者已寥寥无几。《食湘图》是他流传至今的真迹之一。现存故宫博物院。此图横卷、绢地,水墨浅设色。画面重山复岭,林峦深蔚,云烟晦明,扁舟荡漾;几处沙破平坡,芦获丛丛,水草簇族,显现出一片江南风光。画面右部有朱衣女子2人,正向水边走来。前面一人提限回顾,滩头另有5人击鼓奏乐,似在迎接从江面驶来的一条木船。船上6人,中坐一着官员衣帽的人,旁边有侍者攀伞,前有一跪案者,其他是撑篱和摇格的众船工。远处湖面上有渔艇数艘,往来于沙汀芦褚间,对岸一群渔夫正合力拉网捕鱼。正是“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一派绮丽的江南风光。

    全图没有奇峰峭壁,而是起伏连绵的丘陵。作者在构图上采用平远法,近水远山,夭真平淡中略带幽深之趣。全画以水墨为主,并花青、石绿微染,色呈清淡湿润。山峦多用淡墨点簇,以表现漫山树林。坡岸山角多用披麻披画成,湖水不勾水纹,而以荡漾的小舟、摇曳的芦荻衬托出江面的空阔,表现出江南湖山的草木繁盛,郁郁葱葱。点景人物虽小,描法亦简练,但神离其中,情态通真。再加之用粉白、青、红诸色点染,在山光水色衬映之下既醒目又调和,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奇古浑厚的气氛。蓝源能深刻地捕捉到江南景物的特点,运用高超的技艺,恰当地表现了我国江南山川的秀容丽姿。其艺术感染力正如《宣和画谱》所指出的“董源所画山水,下笔雄伟,可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览者得之真,若窝目于其处也”,使观者有如临其境,里身吴山楚水间之感。

    蓝源的这种画风,对后世画坛的影响极为深远。首先是“祖述源法”的画僧巨然继承和发展了这种画风。因此在画史上董、巨并称,成为宋代山水画中一个主要流派,米蒂、江参等都传其画法。到元代,水墨山水画法盛行。董、巨之笔墨风格,更为画坛所重。元代的倪琪、黄公望、高克恭以及明代的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莫不受其影响而推祟备至,就是现代已故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对蓝、巨山水画也十分称道:“水墨轻岚”、“中古惟蓝源为大家,非寻常名家可比”。


《潇湘图》案例展示2.jpg

《潇湘图》案例展示.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卡片设计色彩的创意:http://www.bj-cl.com/html/20130729/2804.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