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
- 帖子
- 1522
- 积分
- 1213
- 阅读权限
- 200
- 最后登录
- 2023-9-12
|
《读碑图》案例赏析
五代至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尤其水墨山水画的创作和技法的发展方面,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北宋时号称山水画三大代表作家的李成、范宽和蓝源,他们在继承唐人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分别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形成北宋山水画的三大主流,对当世和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成,字咸熙。系出长安,是唐朝的宗室后裔。唐末五代变乱之际,因避乱从吴迁居山东青州营丘(今昌乐县东南)。李成爱好赋诗,善琴棋,尤以画山水、林木、龙水最为著称,是一位划时代的杰出画家。被誉为北宋山水画第一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称“齐鲁之士,惟幕营丘”,当时名家李宗成、翟院深、许道宁,稍后的杯熙、王洗等,都是李成嫡系。
李成的声名既高,他的画也尤为世人所珍重。但是,李成的画在北宋中期时,已留传很少了,历史上曾有“无李论”之说。米莆曾说:“李成真见二本,伪见三百本”。其原因据《圣朝名画评》记载,“景枯中,成孙有为开封尹,命相国寺僧惠明购成之画,倍出金币,归者如市,故成之迹,于今少有。”又《宜和画谱》记:“自成段后,名益著,其画益难得。故学成者皆攀仿成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划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可以欺世。”所以,李成的山水画虽然影响深远,但要了解他的山水画面貌,不得不借助于文献记载和传为李成的作品了。
据《李有传》记载,李成“幕写山水,至得意处,疑非笔墨所成……,酒酣落笔,烟景万状”。《圣朝名画评》记:“成之为画,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峰峦重叠,间露祠墅,此为最佳。至于林木稠薄,泉流深浅,如就真景,思清格老,古无其人。”《图画见闻志》说:“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最喜李成之画的北宋著名画家、鉴赏家米带认为“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惫。”他曾详细叙述李成的《松石图》说:“干挺可为隆栋,枝茂凄然生阴,作节处不用墨圈,下一大点,以通身淡墨空过,乃如天成。对面披石圈润突起,至坡峰落笔与石脚及水中一石相平,下用淡墨作水相准,乃是一破直人水中。”从以上记载中,可见李成山水画的荃本面貌,他善于运用墨色淡淡的情韵,体现出山水灵动自然的情态,墨润而笔精,秀气可掬,与范宽“气壮雄逸”的格调形成一种对比。因而后人称李成和范宽两个山水画派为一文一武。
现传为李成的作品有《乔松平远图》、《读碑图》、《晴峦萧寺图》等。
《读碑图》(又称《读碑案石图》)画一个骑着驴子的旅行者,停在一座前代的石碑面前正仰首看碑(其中人物是画家王晓所画)。石碑旁画家着意刻划了几株枯劲的老树,衬托出自然环境的荒凉和气候的严酷。老树已脱光了叶子,甚至连较小的枝梗也残存不多,它可能经历了多少次狂风的袭击,既没有参天之势,也没能繁育成为茂林。它多节的身躯和不规则的盘曲之态,如同诉说着自己的历史:生长在荒痔寒苦的土地上,在不适于生命繁殖的恶劣气候环境中,仍然困难地挣扎着,倔v地生长起来。画面恰当地表现出老树顽强坚忍的内在本质,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情内容与感染力。
石碑的出现,让读者想象到在这被人遗忘的地方,也曾有过人的活动,不论石碑是为什么而建立的,它毕竟是在时间上远远落在我们记忆之外的一些事件的标记。石碑把人的因素和此时此刻对于已逝去的生命的追忆联系在一起,更加强了这一环境荒寒寂寞的印象。画面也就更强烈、更微妙地触动了人的情感,无疑使那枯劲的树木所体现的感情色彩更具体化了。
李成山水画中所创造的“寒林”的形象,是他的一大贡献。他不仅描写了祖国山川地势的雄奇壮丽,而且对大自然季节、气候丰富而微妙的变化和富有情感的表达上,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
更多详细信息,请资讯北京设计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