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雪景寒林图》案例展示

北宋前期,我国山水画坛上出现了两位著名的艺术大师,一位是李成,一位是范宽。范宽,本名中立,字仲立,华原(今陕西堆县)人。因其性情宽厚,胸襟开阔,人们直呼他为“范宽”,倒不叫他真名了。

    范宽画山水早年学李成,后来又学荆浩,画山总是在山顶带一片丛林;画水,也总是带上一些怪石;学来学去,几乎成为一套公式。虽然在技巧技法上有所得,但却只能步前代大师后尘。后来他在游览中亲自领略了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才觉得自己这样画下去永远无法超越前人,因此感叹说:“前人的画法,没有不是取法大自然的,我与其学习前人的技法,倒不如直接向大自然学习。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定居在终南、太华山凹林木之间,精心观察山林迷漫的云烟和风月阴峭的变化。有时他在雪夜借着月光徘徊欣赏,几乎把这一带所有名胜都看遍了。这时,他才真正悟出了前代大师作画的要领。他的作品也才真正把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观反映出来,形成他,落笔雄伟老硬,真得山骨”的画风。

    范宽的山水画由于是从真山真水汲取艺术形象,对景造意,因此,他笔下的山水精炼概括,自出新意。首先,范宽的山水画具有一种雄阔伟美的气格,这是与他师法的秦山关河的壮伟宏大气象相一致的在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被人称为“华原气格”的壮伟气象,成为他的山水画一大特色。其次,他画山水的方法是把圆与方相结合、气与骨相结合、浑沦与奇峭相结合,铸成他特有的峨拔浑厚的艺术格调。他的作品中,往往是中峰陡起,群山环列,山岭作丛树、“矾头”,川流两岸画巨石、林木,润流中作涓涓山泉。山势虽然险峻,但给人以可游可居的亲切感。其三,苍老沉着的笔墨是他山水画的又一特色。前人早有范宽“以墨骨取胜”和“势壮雄强,抢笔俱匀,人屋皆质”的评论。这是由于他以自然为师,并能“理通神会”,作画意存笔先,笔笔用力,作品一丝不苟、沉着精谨,非那种随惫涂画的轻淡小品所能达到的质感真实和山势逼人的气概。

    范宽的真迹流传至今的多为长卷大幅。《雪景寒林图》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全图为绢本3骄大幅立轴,水墨雪景。画面绘群山积雪屏立,山顶枯枝寒柯,山石高峻,雄气教厚。崔冤之山几乎占去画面的5分之4,有冒雪出云之势和凛凛寒气之感。山多为圆形,落笔雄健。此画与范宽传世的《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用笔有所不同,山石少方形,用笔亦苍润,既不失范宽艺术处理上的风貌和特点,又明显看出画家在此作品中新的追求与画山水的高深造诣。画家恰到好处地运用细密的“雨点妓”和润泽的墨色,表现出雪后山众的圆实之感,同时,又保存有他的山水画那种苍劲、浑厚、气势雄博的特色。

    画面前景,于溪水之滨、主山之麓,画家以粗笔浓墨绘枯木寒林。枯枝老干,森森耸立,山脚成气充塞,衬比之下,更显得主峰山势磋峨壮伟。山间有村居,画家用挺劲有力的笔法勾勒出一排排房屋,隐约可见一人张门而望,仿佛在观赏山腰萧寺景色。与村居有溪径木桥相连,桥下水浅沙平,溪水从远处萦回而下汇成一片。雄阔的山河冰封雪裹,寒气逼人。

    《雪景寒林图》堪称范宽的代表作。作者在笔墨运用上可谓匠心独到,水墨谊染,空绢为雪,积雪之处又极具体积重量感。画家用苍笔勾寒林枯干、锐枝,繁复之中见严谨,参差之中见疏密,枝干上虽不着雪,但寒冬林木寂谧宁静的气级表现得极为充分。形象地描绘了祖国北方河山的壮丽多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范宽对自然景物的深刻观察和他提炼、概括生活的高度技巧!而这一切,又都来源于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因而他的作品才具有隽永而强烈的艺术威染力.


雪景寒林图.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国画的颜料与着色技法http://www.bj-cl.com/html/20130801/2813.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