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采薇图》案例分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人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这首诗是北宋“翰林画院”的“待诏”李唐因金兵攻陷洋京,怀着忠君爱国、缅怀北宋江山的深厚感情,不顾80岁的高龄,跋山涉水、历经艰辛,逃到南宋京都临安(杭州),流落街头卖画,又鲜为人识,而发出的感伤之辞。
北宋徽宗时期的翰林图画院规模空前,并采用考试的办法从全国各地的画师中选拔人材。试题多采用前人诗句,来考查应试者的艺术想象能力和表达意境的技巧。在试题为“竹锁桥边卖酒家”的考试中,众多应试者都集中注意力于具体刻划桥边的酒店。唯有一位画家在桥头竹林中画出高挂的酒帘。作品没有直接画出酒店,却巧妙地点明了“锁”宇的意境,表现得含蓄和意味深长。此画深得宋徽宗的赏识,其作者李唐从此正式进入画院供职。
    李唐,字稀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由于他在绘画上的杰出贡献,被誉为“南宋四大画家”之首。李唐是一位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画家。他的山水画在学习继承前代大师荆浩、范宽等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造和发展。这一方面表现在他的山水画古朴苍劲、单纯有力,重在意境的创造;至晚年更是侧繁就简、构图精炼,是从北宋以来盛行的全景式山水函构图向“马一角”、“夏半边”的边角之景构图发展的过波性画家。另一方面,在山水画技法
上李唐打破了长期以来流行的“鱼鳞披”的固定方法,创造出一种具有盘涡动荡之势,令“观者神惊目眩”的“大斧劈艘”。李唐的山水画不写残山刹水,不画枯树昏鸦,多是气旺势大、堂堂正正,给人以宏伟、雄阔之感,自有一种气壮山河的力量。
    李唐的人物画虽然传世不多,但亦脍炙人口、异常出色。《采孩图》便是其代表作。故事采自《史记·伯夷列传》,谓伯夷、叔齐是殷商时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由于谁让王位,都逃出自己的国家。当武王伐封时,两人曾扣住马头劝谏。商亡后,两人又誓不降周,“义不食周粟”,采筱而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画家选取这一历史题材,无疑愈在劝谏苟且偷安的南宋君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对于主张降金求和的投降派是一极大的讽刺;而对于那些坚持抗金、收复失地的人民和爱国将领,则是一种鼓舞和赞扬。
    作品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人物高妙神情的刻划。我们着到正面的伯夷面对叔齐抱膝而坐,头徽侧,面容清瘦,双目凝注,须发挺直,表现出一种坚定不屈的倔晕性格。而叔齐俯身向前,左手指划,眼神嘴角挂着一丝微笑,似正与伯夷交谈。既象是在相互慰、鼓励,又象是叙说自己的政见,“其殷般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家”,维妙维肖地表现出两人沉重的心绪和高亢不屈的精神气质。同时,画家对伯夷的深沉内郁和叔齐的乐观开朗不同性格的把握,真是恰到好处。
    作品的突出成就还表现在笔墨技巧的运用和位置经营方面。画面前景为大树,一松一枫,树身两相揖让。作者用浓墨侧锋,表现出树干的厚重感和圆柱立体特征,画得奇崛如铁,姿态高峻,与人物的性格相映成辉。大片山石的函法正是李唐所创造的大斧劈孩,是一种放纵大胆地把玻和染联成一体的画法。在主体人物的周围,树木崖石虽然画得不多,但由于画家熟练地运用墨色的深浅变化和用笔的粗、细、轻、重、刚、柔等变化,却能使画面体现出幽僻的深山老林感和清古、肃穆、沉郁、强劲的气氛特征。这也有力地衬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特征。
    《采旅图》的确可称得上是“造型完美、神气生动、笔墨精炼、意境新颖”的古代人物画佳作。

采薇图.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折槛图》案例分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