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
- 帖子
- 1522
- 积分
- 1213
- 阅读权限
- 200
- 最后登录
- 2023-9-12
|
《踏歌图》案例分析
《踏歌图》是马远艺术上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作品的主肠,正如宁宗题诗中所说的,是“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关于踏歌,王安石曾在他《歌元丰》一诗中谈到,“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常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可见,在丰收年景,江南人载歌载舞、沽酒欢庆,已形成一种民间风俗。画面正是表现了踏歌这一愉悦、轻快的思想感情。
虽说画面是表现人物的踏歇这一主题,但从作品体裁上来看,却是一幅成功的山水画。近景画田陇、高柳、巨石、澳泉,溪桥陇旁画4位老少乡农,有歌者、有舞者,亦有观望者,神情姿态各异。踏歌载舞,似又有几分醉意。尤其是走在陇上花白胡须的老农,右手拄短杖,左手扬举,正回首与走在小桥上的老者踏歌唱和。桥上老者身后一人,紧抓住老者衣服,既象是恐怕长者跌人潺流溪水,又象是防备自已翻落水中。走在最后面的一位,杖头上挑着酒葫芦,似乎还沉浸在酒香醉梦之中。踏歌的人们,招惹得农妇村童前来观看。整个画面上,醉意膝胧的踏歌者、嘻笑顽皮的旁观者,意极融洽、生动有致。整组人物的情感、神态,交融一体,沉浸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之中。作者抓住了这一生动的瞬间,以简洁明快的笔调刻划了封建贵族所不齿的“村野粗俗”的淳朴乐观。
在对自然景观表现上,作品也是极其成功且富有特色的。远景中,象石荀般的危崖峭峰陡立,奇怪突兀而峻拔,烟云迷漫之中宫殿隐现,有一种烟雾迷膝的空灵感觉。潺潺的溪水,仿佛能听到它的奔流之声;姿容袅娜的翠竹、红梅和垂柳,在和风中好象随着踏歌者的节拍在舞动,而又与那些玲珑俊巧的山峰相呼应。这些富有诗意的形象,都不是单纯自然形态的描幕,而是充满作者对生活的爱恋,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在中国绘画史上,一提到马远,就很难不提到夏圭。马、夏是同一时代又是同一流派,在艺术造诣上又是并驾齐驭的画家。人们常把“马一角”、“夏半边”相提并论。从风格上看,如果说马远是以精工秀丽见长;那么,复圭则以简洁豪放取胜。马远画树开创了“多斜科僵赛”的独特表现手法,夏圭则善用“拖泥带水效”来画山石。他们在构图上都极善于摄取大自然中最能打动人的视觉的、美的边角之景,善于将复杂的自然景物高度集中概括,以小见大,以部分表现全体,反映出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提炼和剪裁能力。笔墨技巧上,他们的山水画多用水墨,是水里苍劲艺术风格的代表画家。画山石用大斧劈披,画树如干痰屈铁,刚健中又有柔和,豪放中不失严谨。他们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北京设计知识http://www.bj-cl.com/dnew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