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创意+慈善"开启创意新模式 学生设计直面市场

2013年11月16日,首届全国大学生公益服装设计大赛在北京举办发布会。与以往一些高校设计大赛只面向专业领域不同,本次大赛从“海选”开始就要求大学生“直面市场”,把普通消费者的因素考虑在内。而全部义卖所得都将捐给中华慈善总会“为了我们的孩子——千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助行动”。

据已公布的新闻数据,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00万,创下新高,而十年前这个数字是212万。并且,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的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工作岗位减少的大环境。据统计,我国21岁至25岁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为16%,几乎为蓝领工人的4倍。与此同时,国家已经把“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文化部官网近日还刊发了《文化产业是构筑“中国梦”的内生动力》的文章。

大学生缺乏的是社会经验、工作经验,但相对而言他们又因此具有较少受制约的活跃思维和创意想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让大学生学以致用、发挥创意?本次全国大学生服装公益设计大赛就提供了很好的试验平台。

发布会上,中华慈善总会新闻工作者促进会执行会长徐镱轩表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包括文化创新,还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大众对公益理念的传播,特别是对年轻一代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创意文化产能化,为实现中华文明复兴助一臂之力。

区别于那些为了吸引眼球而复杂化的大赛,本次大赛简洁地分为初赛、复赛两大阶段。初赛有两个参赛方向,一是面向服装设计专业的偏专业化的“结构设计组”,一是面向不同专业但对平面设计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所有大学生的“T恤图案设计组”。对应的是,结构设计组的作品最终将被制作成成衣,平面设计组的作品将被制作成T恤,直接推向市场。经过初赛的评选,两个组别将分别有50件作品入围复赛,最终每组将选出5件作品获奖。而与以往大赛的评委指定名词不同,本次大赛最终获奖的10件作品和设计者,将按照作品的市场销量对应最终排名。王楠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大学生提前感受“设计与市场”的关系。而对于部分优秀设计者,艺圃网还将提供为其组建工作室、创建个人品牌的机会,让优秀大学生实现“超前就业”。

此外,本次大赛在慈善事业上有了一个新的创新。以往提到参与慈善事业,很多人都会局限于捐款、义务劳动这种传统方式。而通过本次大赛让年轻人发挥自己的创意,通过孵化平台纳入商业系统,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再用于慈善事业。这也刚好符合了我国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一个观点:“慈善事业不应该是损己利人,而应该是利己又利人。把慈善资源商业化,受助人能得到资金,参与者也能得到益处”(茅于轼,《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群言出版社,2013年1月)。如果这个项目最终成功实现,今后“创意+慈善”将成为年轻人参与慈善事业的一个新的方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