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设计并不总是结果重于一切

  从20世纪初的包豪斯学院到今天的苹果产品线,工业设计领域经历了数不清的重要片段,有的影响了大众审美,有的直接推动了社会进程。然而在这个耐人寻味的时间轴之外,却始终存在着一批更忠于自我的产品设计师:他们不属于任何一个源自社会认知的明确派系;他们工作起来不拘于传统方式而更像是艺术家;他们的产品甚至无法用迪特·拉姆斯的十条设计准则来评介优劣;但他们也让人们了解到设计并不总是结果重于一切。8年前开始在中国工作的莫瑞斯·巴里朗(Maurice Barilone)便是其中之一。1947年出生于巴黎的他自60年代末从学校毕业之后便开始了周游世界的旅程。2006年莫瑞斯来到了中国,而90年代初在菲律宾开设公司的经历让这位法国人很快适应了中国的“节奏”并于2007年成为了本土寝具品牌慕思设计团队中的重要一员。“我在中国待了8年。”莫瑞斯介绍道。8年的“停留”对于一位旅行者来说确实太久,也许这位67岁的设计师已经开始计划他的下一个目的地了。

  《21世纪》:你1991年在菲律宾联合创立公司是出于怎样的契机?这段经历让你对亚洲的产品设计有了怎样的认识?

  莫瑞斯:每个人都知道工业化源自手工艺,在生产任何制成品的起始阶段都要手工制作产品的第一个模型。在菲律宾,我和总统的儿子一起建立了一个公司,并学习使用当地的手工艺技术,比如雕刻、打磨等等。它们使我非常清楚一件作品是如何从图纸变成现实产品的,我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工艺制作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每一次工序分解都是我的创作空间,让我感知到一件产品最微小的差异。我能够按照这些工序中有趣的产品特征和机械公差来设计我的作品。此后我开始了解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为我以后在中国工作提供了心理预期。

  《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不断变化也在影响产品设计师的工作,但单就睡眠这一行为而言变化似乎相对较少?

  莫瑞斯:睡眠是最古老的艺术,不管时间如何流逝。所以睡眠本身并不随时间而有本质的改变,这与经典艺术一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墨守陈规,与慕思合作以来,我一直关注睡眠科技新闻。比如声音对于睡眠的影响,比如睡眠中如何让人体曲线保持最自然的状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最终影响人们的还是睡眠产品方面的设计。

  《21世纪》:你并不是一个高产的设计师。在进入慕思之前,你推出设计作品的频率是怎样的?这样的频率是否是你有意为之?

  莫瑞斯:我并没有特定的产品周期,一件作品是否能顺利完成取决于很多方面,状态很好、各方面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可能一两个月都能完成一件作品,但也有可能半年一年才出一件作品。无论是慕思还是罗奇堡(Roche Bobois)。我不想设计得太多只因我想设计出最好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