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20# 默默设计


    如果你是自己的老师,你会怎样教自己?

? 长出触角与世界连接,建立自己的情报系统

? 自我养成教育之一:书本

? 自我养成教育之二:电影

? 自我养成教育之三:旅行

? 自我养成教育之四:人际

? 自我养成教育之五:环境

如何栽培自己

——从五项养成教育开始

如果你是自己的老师,你会怎么教自己?

找自己,挖与世界相连的矿脉,是一辈子要学的功课,请从现在开始。你会发现,自己是一个永远让你惊奇的生物,这个世界比你想象中还有趣好玩。请你们回家开始想自己的人生规划单及自我教育方案,简单地说,就是请你们花一个星期想自己、帮自己画蓝图,然后根据这张理想中的蓝本,想想如果你是自己的父母,你是自己的老师,你会怎么教育你自己?你想把自己打造成什么风貌的人?你还欠缺什么能力要补足的?自己做自己的门徒,你还应该再补修那些课程?你想得越清楚,条列得越详尽,你就越清楚看见你未来的细节,你就越有可能完成你心目中的自己。

《哈佛经验:如何读大学》里面的一些教育理念,也可以拿来作为你教育自己的参考。

长出触角与世界连接,建立自己的情报系统

每个生物在环境中生存,必须要有健全无虞的觅食系统,以及一套对环境敏锐的感知系统,如此才能实时知道气温有什么变化、周围有什么危险即将靠近。

前面第三堂课提过,“碰触世界之前,先端详自己”。在发展出个人风格之前,我们必须由自体长出感知与觅食系统,长得越长而广泛,你的根就比较扎实,也比较不会有粮能殆尽的危险。

所以你们一定要有固定的阅读习惯,这阅读不只在书本,像是网络、电影、生活对话等,都是你们采集养分的来源。然后养成定期进食的习惯,就像是吃综合维他命那样,借着知识与情报,有计划地养大自己的脑容量。

你们可以试着制作自己的个人秘笈,把平时吸引你的文句、DM、广告、电影对白、歌词……收集成一本你的私人宝典,依你自己的分类方式逐页补充,甚至把你突来的灵感奇想也列进去,这样做好几年之后,就可以有你私人的情报局与智库,当你临时需要时就有资源可用,但要记得注明出处。

老师永远只能教过期的知识,因为时代分秒在变。等你们离开学校后,接下来就只剩下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无止境的,有的人十年后心智还是停在原地,有的人已经向前进展到很远的地方了,一天差一点,十年就是天壤之别。你们唯有现在开始养成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吸取第一手原始未被加工的创意、材料与养分,才能在未来漫长的挑战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以下列出自离开校园十多年来,我的五项自我喂养管道供你们参考,并请开始着手构思:专属于你们的自我教育单。

自我养成教育之一:书本

书永远是我最重要的朋友

我自觉比同龄的小孩早熟,多愁善感,除了求学时遇到很有爱心耐心的老师,与我亦师亦友地陪着成长外,我最好的朋友不是同班同学,也不是兄弟姐妹,而是书本,我总是一个人孤伶伶地站在世界边缘的港口,独自打开知识货柜,收获其中的惊喜。

当我迷失自己,当我怀忧丧志,当我在人际或是爱情上挫败时,我就会去找书来解困,要不是这些书,我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回,这就是身为人可贵之处:动物心情不好,没有前人的智慧为心灵开药方、为情绪疏困,但身为人,坐拥书城千万本知识智慧,都是过去数万人以生命、以创痛、以惊喜所留下来的灵魂记录。在我们眼前的问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线索与灵感,我们怎能住在人类文明巅峰的宝山之中,还哭穷喊寂寞呢?

书可以带着你的心灵,走最远的旅行

TOP

回复 21# 默默设计


我喜欢看书,因为书可以让我身体不必动,就走出最远的心灵旅行,只要躺在床上窝在棉被里,就可以让作者带我去普罗旺斯、去外层空间、去魔法学校……久了,我就能长出自己的想象到很远的地方,迅速传导感官领域,无远弗届。

心情不好时,我很少会打电话去向朋友吐苦水(因为吐完洞缺还在),我会挑一本能马上带我出走、带我离开当下困境的书,有趣的书能让我忘记挫败,想起世界之可爱,借着作者的文字,我把自己拉到更开阔的视野水平上,然后就瞬间恢复情绪。

每天看一本书,

一年就能与别人有365本书的差距

知识会让你对外在环境有很不一样的眼光,就像是一本本发现世界的线索与指南:如果不懂天文学,你如何对满天星辰背后庞大的运行奥秘臣服?如果不懂得法文,你如何被巴黎墙角下一行情诗感动?如果不懂得心理学,你如何知道昨晚的梦境反应了你的什么心理状况?知识是鹰架,透过阅读让你爬上去,从高处看更广的视野与风景——每天醒来,我都觉得能活着打开一本有趣的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我希望你们在人生心智发育最精华时刻:十八至二十八岁期间,养成每天看一本书的习惯。刚开始看书速度比较慢,没关系,先从两三天看一本开始,以后阅读速度快了,就可以让自己一天看一本,因为一天有很多剩余或零碎的时间,比方等人、等车、等餐、等挂号、等银行号码牌……就已经可以让你看好几页的书了,所以我包里一定随时会有一本我正在读的书,我家里也到处都是书:我在探索频道的广告时间,与我在客厅的书片刻相处;浴缸边的书,是在泡澡时陪我说话的情人;在床边的书,是哄我入睡的心灵伴侣;在电话边的书,是让我接到话既多、无趣又无法打断的电话时,可以暂时把我的耳朵脑袋假释出来的保释官。

至于怎么选书,你们可以先从自己有兴趣的开始读起,然后延伸阅读,读出一个自己能乐在其中的阅读脉络,并随手绘制成一棵今年度的阅读树网:比方读了戴安·艾克曼的《感官之旅》,就想延伸阅读里面提到的蜜雪儿·柯蒂斯的《第六感官》……然后就一路延伸阅读下去,自己的阅读轨迹就越来越广,慢慢地累积出一张属于自己的树状阅读地图;最好再搭配你规划好的人生蓝图,来设计自己的书单,让自己在专业领域里的知识尽可能地丰足,一出社会就有条件做老板、同事们的包打听顾问,而不是什么都一问三不知的新手。

此外,还要顾及你的延伸兴趣与次专长,有很多非你专业领域的书,比方艺术、美学、文学都是最好的创意来源,因为它们很滋补,像是灵魂的胎盘素。如果可能,最好每星期都去书店浏览有哪些刚出版的书,在脑中建成目录文件,每周去更新一到两次,把自己当成FBI情报员,建立专属于你自己的知识情报网,即使没把书买回去,但以后如果需要相关的信息,你马上知道有哪些书可以买来救急。去书店亲手翻书,毕竟与在网络上查书的信息是不同的,至少你还可以翻一下里面的内容,感觉文字流洒在指间的丰沛,体触纸香在手中余味缭绕的满足,但也别买了书就回家束之高阁,以为自己已经有了这本书的知识——如果你的书还是白净无瑕地躺在漂亮的书架上,里面没有画出你很喜欢、对你受用的句子,没有留下你的眉批心得,书角没有任何折角的痕迹,那很难想象你已经真正读了这本书。

你们不要小看一天一本书的影响力,一年之后,你与不读书的人就差了365本书的知识与智慧(闰年还可以多读一本),十年后就差更多了。除了书本之外,杂志、网络等信息都是随手可得的资源,帮自己建立左右逢源的情绪及情报支持网,长出触角与世界连接,建立“养分运转无虞的自体情报系统”,是你们在出社会之前就得先准备好的功课,虽然没有学分,但绝对受用一辈子,这也将是你们未来的“维生系统”,在一出社会就被大量挤兑能力、体力之前,你得让自己储粮丰沛、供应无虞,并有办法一消耗就随时补给、能量不灭。

TOP

回复 22# 默默设计


关于“阅读”的书,比方《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我生命中的书》《阅读地图》《文字生涯》《一生的学习》《学习与知识》……都是我们在开始进行阅读蓝图前,很好的几本参考书籍。

这样阅读路径的建立,除了让你扩充思考视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疑惑之外,也有助于将来应付大小考试,或是理出客户、老板所给数据的头绪,是很实用的技能。

一半经典、一半新知的书单调配

我的建议是:假设一个月读三十本书,你们可以安排一半是最新信息或是未来趋势的书,一半是老的、经典的书籍——往上往外跳跃,往下往里深耕,让你从立足点起,往最老以及最新的两端延长自己的智慧,然后自体合成一股创新纪元的力量——到图书馆找读经典,可以让你从知识的源头转换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想法,而不是尽读别人已经产出风格的作品,比方要写好广告文案,你就得去读诗,并且是大规模的阅读,而不是去读别人已经写好的广告文案,如此,你才能从诗人最精粹见骨的文句中,找到深触你灵体的入口,有助于刺激你长出自己的笔下生命。

此外,有些已读过的书可以安排再读一次。书是可以一再反刍、越嚼越香的东西,因为你的人生体验已不同,再重看你以前读过的书将会有新的体验与发现。

最重要的是,你得先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有了这个架构,新的东西进来就可以各归其位,或是让你扩增、改建原有的知识架构。但如果你没有一个清楚的知识骨架,新进来的讯息就很容易忽略而过,就像你随手把纸条放进身边的抽屉,等你需要它的时候,又常常找不到它在哪里了。

注意知识与智慧的比例

另外也要注意知识与智慧的比例。现在你们虽年轻,但书单里至少要有四分之一的比例,去读那些会增进你智慧的书;你可以视自己的稳定度再往上增加比例,但不能完全不读人生智慧的书。我目前看的是克里希那穆提、奥修,以及一些修行或是心理学的书,这些书帮助我在不安定的都会生活中,过着片刻静修的离尘生活,让我不再随世事波动起伏。关于知识与智慧比例这部分,留待第十一堂课的时候再做详述。

自我养成教育之二:电影

五种观影的角度,让你透过电影学习角色扮演

在第一堂课里提过,看电影如果可以用:当主角、当对手、当摄影师、当导演、当编剧这五种观影方式,就可以从电影里学到很多人生功课,以及说故事的能力。我们可以透过每一部电影训练危机意识,演练面对意外时的高度应变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人生只有一种版本,透过电影,我们可以虚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与抉择,有助于我们能有比较高远的心智年龄,在人生转折处做出比较聪慧的判断,避伤避险。

此外,因为已经在电影中设身处地过很多次,也就比较懂得体恤别人,了解他人的感受与需求,这样的训练,对于将来你在工作上去揣摩消费者、客户的心理都很有帮助;再加上你已经比别人多过了好几百次的人生,你当然不会只做出吸引你同龄兴趣的作品,你绝对可以创作出比你现龄更成熟、更科幻、更年轻、更另类、更深刻、更轻快的各种作品——电影就是人生最好的模拟训练场,如果你只是当成娱乐消遣,可能会错过很多学习的机会。

一部电影帮你过很多人的人生

每年的金马影展,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影展我几乎很少错过,所以我一年平均看两百多部电影。一部电影有很多人的一生,也等于我一年过了好几百次的人生。因为什么风浪都见过,我自觉已超过现有的年龄很多,如果再加上我的千年前世,我已经有一个很老的灵魂在自己身体里,就像《相约星期二》里,七十八岁的老师莫里说的:“我的身上可以找到不同的年龄。我是三岁大,我是五岁大,我是三十七岁大,我是五十岁大。我活过这些年纪,我知道个中滋味。应该做小孩的时候,我高高兴兴做小孩。应该做智慧老人的时候,我高高兴兴做智慧老人。我是每个年纪,一直到我现在的岁数。”;就像一个西藏转世灵童,有着很老很稳重的千年灵魂,却可能有着外国籍男童的身体。

TOP

回复 23# 默默设计


所以,趁你们还年轻,把自己的老灵魂找出来,从此你将有着很棒的生命体验——深远沉稳的感悟力,加上健步如飞的行动力,你会发现一个更有景深的有趣世界,在眼前等着你去大步探索。

除了电影,你们也可以透过电玩来实验各种人生角色。有学生跟我说,他才十九岁,却已经死了二十一次,因为他在电玩中曾当过失败的强盗,也扮过功力不佳后来被消灭的巫师,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平常生活所没有的,但其实透过各种角色的扮演,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连自己都不知道的面貌与潜能。

自我养成教育之三:旅行

现在就开始规划十年内的旅行计划

亨利·米勒说:“我们旅行的目的地,从来不是个地理名词,而是为了要习得一个看事情的新角度。”(引自《旅行,重新打造自己》)我透过旅行,学会看地图、认方向、独立、应变,这些都是学校没法教的——比方如何规划行程,如何辨认方位,在异国如何向人问路、问事,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大胆且稳定地解决各式各样突来的问题与麻烦?这些都是除了增广见闻之外,训练我临场反应、考验我智慧与勇气的最好场域。

同样的寿命,旅行能让你比别人走更远的路——你们现在就可以开始计划,未来十年内想去哪些国家,然后排定时间和存钱计划,说不定将来你的专业能力到了一定程度,也将有很多因公出访或出差机会,让你赚到不少次意外免费的旅行。

旅行时,把自己当成当地人

庞贝克说:“很多时候,出国旅行的人带了太多不该带的东西——我指的未必是衣物,而是指过多的期待和刻板印象”;沙普也说:“休假的用意应重于改变视野,而不只是移动视线。”(引自《旅行,重新打造自己》)。旅行的时候,不要带着旧思想框架去,否则你只是身体出去而已,脑袋还留在原地,那就失去旅行的意义了。旅行时,要入境随俗,把自己当成当地人,假设你下辈子投胎到这个国家,你如何过生活?比方你如果住在巴黎,你会习惯去哪里喝咖啡?你住在伦敦,你一个月会去听几次歌剧?你住在维也纳,你知道什么时间、哪里可以倒垃圾吗?唯有把自己当成当地人,诞生于该地重新学习生活,学会自主及与人协调,你才能把原来的思维模式留在原地,在旅行时装新的东西回去。

在过去的十年期间,我去了美国、西欧、北欧、东欧、南欧、北非、南亚和日本。我虽然无法在每个地方停留很久,但在有限的时间(或许可以说是:有限的青春)里,我很用心地浏览身边所有引起我好奇的人事物,记住独特的颜色、气味、声音、温度、食物、音乐、语言、艺术、美学和人的面孔……我已经精神上拥有了这些国家的国籍,我已经不是纯种的中国人。

旅行是后天混血的过程,每一次旅行就换一次血。我虽然不能改变先天的血统,但借旅行如此大量而快速的感官交换,犹如我经历异国自体混血,让我的灵魂产生较大的质变——我可以自由换算币值,瞬间调好时差,马上适应天气与当地饮食,还可以马上学会杀价的技巧,变成了:以后会常回去看海的希腊人后裔、20/365天的西班牙人、喝进3杯匈牙利公牛血的后天马札尔民族、半个月的印度人、13天的摩洛哥回教徒……旅行越多次,别人就越看不出来我的国籍,看不出我的年龄星座血型。唯有后天混血,才能保留最好的基因优势,在高速汰换信心的人生起伏中,乐观不败。

旅行前的资料准备

在旅行之前,详细的信息收集是很重要的,否则你可能会路过一间平房,而不知道那正好是某位艺术家的故居,过宝山而不入,岂不很可惜?

我自己的做法是:家里有一张长桌子,上面放了我计划将去国家的新闻剪报(比方刚开幕的博物馆、餐厅)、网络信息、旅游书、游记……我不确定会先去哪个国家,所以平时若看到相关的数据,就往上面放,我现在的桌子上面已经放了印度、埃及、土耳其、阿根廷、秘鲁、墨西哥、俄罗斯这几个国家,如果几个月后刚好有朋友们一起约去俄罗斯,我就可以在出国前把那一堆俄罗斯的资料看完,最好还能先把探索频道或国家地理频道的相关影片看过,在家先行万里路,然后再依照行程时间,初步安排要去看、去玩的路线,安排要看的节庆、要看的博物馆……更重要的是,最好能询问三到五个曾经去过那里的朋友,问问有什么特别好玩的、特别不能错过的地方,以及要注意什么事项(比方治安、交通)……因为有些信息是去过的人自己发现的,书上不一定有写,如果问到已经去过的人的经验路径,会有更多意外之喜。

TOP

回复 24# 默默设计


电影是静态的旅行,坐在椅子上就可以神游四方;旅行则是动态的电影,不停地移动身体,连续捕捉画面与剧情。我经常因为一部片中的风景或剧情,激发我排除万难地前去旅行,去亲身感受那种异国生活。

在旅行时,因为不可掌握的意外与变量很多,比方飞机误点、船班停开、博物馆整修、天候不好交通中断、餐厅客满……所以要保持弹性的心,随遇而安,随时准备接受意想不到的变量,但也可以随时接受意外发现的新鲜事。在旅行中,挫折是很平常的,但收获也不会少……旅行是最好的成年礼,从未出国的人和已经去过很多国家的人,视野一定不同。

博物馆、美术馆、节庆,都是旅行到当地不能错过的

一个国家的历史精粹、文化灵魂、精英的杰作,多半被收在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中,所以我旅行时一定不会错过这些文明精华区,尽可能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去,因为有的小博物馆很有特色,错过了很可惜。

还有,如果能在安排旅行时,选择当地特殊节庆时出发的话,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节庆是一个民族里最重要的集体仪式,比方爱丁堡艺术节、威尼斯嘉年华会、泰国水灯节、日本札幌雪祭……都是非常值得亲身经历的文化现场。还有,创意人最好能定期补给灵感的德国文件展、威尼斯双年展、万国博览会……依我过去亲临会场的经验,参看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意作品,就可以知道目前全世界最顶尖的脑袋正在想什么,像是施打最高单位的营养素,能瞬间延长我的创作生命力,迅速开展我的国际视野。

旅行让你心胸开阔,让你谦卑

世界很大,到处都有新鲜事发生。这辈子不要只满足生活在当地而已,把握年轻的时间、体力和财力,去探访最大面积的地球,就像影片《迁徙的鸟》里的候鸟,飞过沙漠、冰原、枫树、雨林、巴黎铁塔、塞纳—马恩省河、村庄小镇、长城。它们极长程的飞行,让它们看到最丰美的地表风景,它们虽然不属于任何地方,但却拥有全世界。

在北欧永昼的晚上九点,太阳还高挂在天上,我在明亮的石头教堂里听圣歌,让我一改太阳六点下山的日光习惯。在北非摩洛哥里看到各种颜色的长袍,那些我无法用单一形容词描述的颜色,一改我只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定律。在西班牙看到高第及奥运村的现代建筑,一改我对房子只有四平八稳、遮风避雨功能的成见……旅行是我最精准的人生里程碑,我的人生分成“尚未去威尼斯时”“去威尼斯之后至去西班牙之前”“去西班牙之后至去布拉格之前”“去布拉格之后至去希腊之前”“去希腊之后至去格陵兰之前”“去格陵兰之后至去西藏之前”“去西藏之后至去吴哥窟之前”……每一次旅行,我的人生就会产生重大质变,比方去过西班牙后,开始对建筑有兴趣;去过希腊后,开始对绘画有兴趣;去过西藏后,开始对灵魂修行有了新的计划……

就像我建议你们必读的《旅行,重新打造自己》里所说:“一趟喜马拉雅之行,可比纽约的心理医生便宜得多,而且效果更令人满意……旅行可以唤醒沉睡已久的潜能,感官变得特别敏锐,比平时的生活多了游戏和幻想的成分,也提高了对痛苦和不适的忍受程度……唯有摆脱平日熟悉的环境与惯常能影响我的人事物,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自己,才能清楚地理出以后的人生方向。”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里说:“在西奈沙漠想到上帝的存在并不奇怪,这里的高山、谷地让人一看就明白,这不是人类的双手得以打造出来的,这是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早在人类现身之前就已生成,并将延续到我们灭绝之后,路边的花朵和快餐店就很难令人联想到这点。”旅行会让人谦卑,你会知道世界之大,永远有着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在地球的彼端发生;见的世面广了,也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小格局里,不再愤世嫉俗、与人为敌。所以,旅行永远是最好最有效的心灵治疗。

TOP

回复 25# 默默设计


趁年轻有体力,走到最远、

最高的世界边境,帮自己建旅行目录文件

很多人有错误的观念,总是趁年轻时拼命赚钱、存钱,打算等到老的时候才去环球旅行,到那个时候,已经因为长期工作而体力不佳,太冷的地方不能去,太高的地方不能爬,太远的飞行不能承受……我去北欧的时候,同团有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他们已经不能吃硬的牛排、冷的生鱼,已经不能到北极圈里欣赏浮冰、坐冰上摩托车……趁年轻,隔一段时间存了一笔钱,就去远地冒险,因为体力够,能看能玩的时间也多,而且知识学习力、敏锐度、好奇心、生命智慧……累积发育的速度正快,这时候旅行最好。

我自己的旅行规划是先走西欧,那里有很多元丰富的现代文明与艺术刺激,然后是精致商业文明的日本、年轻活力的美国,然后再走有着古老历史的东欧、热情的南欧、冷静的北欧、神秘的北非……过了三十岁后,则开始计划我的文明与心灵之旅:西藏、吴哥窟、印度、埃及、土耳其,然后还希望去中南非和中南美。我对自己的期许是:几岁,就去几个国家,比方我三十五岁,已经去过三十五个国家,以此类推;如此,我就根本不害怕衰老,因为我永远都在期待下一次的旅行,期待明年的新生。

你们也可以规划适合自己财力与体力的旅行计划,比方参加费用较便宜,但挑战性与机动性都高的自助旅行团,或是多利用青年学生证等优惠,帮自己走一趟物超所值的旅行。然后记得用相机、摄影机、纸笔、录音笔或笔记本电脑为你珍贵的生命旅行留下记录,帮自己建一个已走过行程的目录文件,以便日后可以找回原处,发现更深刻的事物,或是走到更偏远的边界——以后旧地重游,可以就这份目录文件再规划新的出发;平时遇到困境、低潮、瓶颈时,也可以透过回忆、相片、影片,或是书籍,再次神游你曾经去过的异地风景,那些都是你一个个鲜活的精神出口——等到有一天你走不动时、看不清楚绘画与雕刻时、听不到叫卖声和海浪时,你就可以像电影《黑暗中的舞者》里视力渐弱的塞尔玛那样,用想象和音乐游走世界,满足你的晚年生活。

同行的人很重要

我向来喜欢自助旅行,如果要跟团,我会选择大家素质一致的团,或是专业人士所组的团,比方建筑师团、艺术家团、教授团……因为跟这些人出去,除了旅程中的收获之外,我还可以向他们学习观看建筑的角度、对艺术品的评论与分析,看到我自己没觉察到的旅行细节,等于我多带了好几副眼镜,去经历同一趟行程。但如果同行的人没选好,你可能会在旅行中听到充耳的抱怨、不快,搞到后来哪都不好玩。

旅行后的态度

英国作家切斯特顿说:“旅行的目的不在观赏异地风光,而在以观赏异地风光般的心情,重新看待自己的国家。”在旅行时,我看到与我迥然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我也会揣摩异国人看待我们的好奇眼光。有时我会把自己当成外国人般地生活在台北市,我开始对地铁站里等车的人,产生如我在纽约地铁对候车者的好奇,用异国的眼光看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路径,真的会发现新东西;甚至在自己家里,以观看18世纪老宫殿中一个厅堂的眼光来看自己的房间,让我在每天吃住坐卧的平凡处,意外地有新的发现与惊奇,这就是旅行后的副作用。

自我养成教育之四:人际

一个人所读、所看、所钻研的一定有限,所以你们需要各式各样、各领域专业杰出的朋友,像是自己的智囊团,能有定期的会面或读书会更好,选看同一本书,分享彼此不同的观点,或是看不同的书,连接不同面向的知识视野——他们就是你在工作创意上很重要、最鲜活的信息搜寻引擎,他们可以扩充你的脑容量,延伸你的观点,迅速扩大你的能力版图,他们也将会是你未来可以跨领域合作的伙伴。

在《解读天才》这本书中提到,达尔文的工作伙伴与朋友,包括:收集家、兽医、园艺家、动植物养殖者、养蜂人、玫瑰栽培爱好者、畜牧业者、苗圃主人、养蚕业者、农夫、驯马师……这些人都成了他写《物种起源》很重要的信息来源,所以人际情报网的建立非常重要,他们都是你延伸无限的感官智慧、围在你身边帮忙煽风点火的风火轮,你可以以一个人的力量,运转出数人、数倍的工作效能。

TOP

回复 26# 默默设计


自我养成教育之五:环境

拯救贫穷大作战的训练

敏感度要从你平常的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就如同波西格所说的:“……我们从所观察到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我们把沙子分成许多部分,此地、彼岸;这里、那里;黑、白;现在、过去;也就是把我们所认知的宇宙划分成许多部分。但是我们看得愈久,就愈会发现它的不同。没有两粒沙是一样的,有一些在某方面相同,有一些在另一方面相似,而我们可以根据彼此之间的类似和差异,堆成不同的沙堆。我们也可以按不同的颜色,颗粒不同的大小,不同的形状或者是否透明来分。你认为划分的方法一定有尽头,但是事实却不然,你可以一直分下去……”(引自《万里任禅游》)

除了刚才提到,可以用异国观光客的角度,重新看待你已经熟悉的环境之外,还有就是要对你身处的环境非常敏感、细心观察。比方我就会想,如果有一天,我被指派要来重新规划:我周遭方圆五百公尺内的住商环境,我该怎么规划?道路应该怎么重新设计?公园要移到哪?哪些建筑可以不要?还需要增加哪些店家?……这让我平常就有随时解决问题的思考习惯。

还有,受到日本电视节目《拯救贫穷大作战》的影响,我会去预测一家新开的店,究竟之后会生意兴隆,还是没多久就倒闭?如果我觉得会倒闭,我会再进一步思考:大概多久会倒?真正倒闭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要我为他们拯救贫穷,我该帮他们想哪些对策?该如何重新设计店面与文宣?该如何改善生意?再过几年后,街上还有哪些店面会不见?……这些我都会想一遍,因为每天回家都会路过这些店家,所以有的是机会可以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自己的预言准不准确——这样的训练久了,将来在工作时,一旦遇到临危受命、紧急要做革新决定,或是得马上冲绩效的案子时,自然就会有最快最准的对策出来;如果你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对周遭的店、对你居住城市环境……都想不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你又如何帮雇主想策略?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平时有思考,临场就不会慌乱。

学会聆听、注意新闻的启示

在很多次教书的经验中,凡遇到期中、期末要同学轮流上台报告时,通常台下总是乱哄哄,大部分的同学都没有耐心听同学的报告,因为事不关己。这时候我就会跟同学们说,保持安静是对台上人的尊重,如果能学习聆听更好,因为有可能同学报告中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解决了你长期以来一直思索不透的问题,就像是你在火车上听到的一段对话,帮你解决了手边创作的困境,或是在看电影时,一段旁白解决了你与情人多年的心结……上天有好生之德,以后你会常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启示,别人的话语中会不经意地给你脱困的契机,但如果你都充耳不闻,把心和眼都闭起来,就收不到上天随时要给你的启示或是警告。

比方前阵子在台湾轰动一时的“北城医院护士打错针事件”,你们不要以为与自己无关。我觉得这件事是给我们每一个人最重要的警示,如果这家医院里每个人都十分小心,就根本不会发生这种离谱的错误,但就是因为最早把致命药剂放在冰箱的人不在意,以及第二个护士觉得应该没问题的大意,再加上打针的护士没仔细核对的不注意,所以造成这么难以挽回的错误——诸多环节之中,如果医院有很严谨的体系层层检核,从一开始的药物管理就避免错误,每个人平时以最谨慎的态度,做好每项工作而保证不出错,这种无法弥补的疏失就不会再发生。这件新闻告诉我们,平时在做任何一件事时都要小小心心,不要抱着吊儿郎当的态度敷衍过去,否则你就会在关键的时刻,犯下致命的错误——比方你平常就是那种丢三落四的人,总有一天,公司最重要的档案就会掉在你手中;比方你平常开车就恍恍惚惚,小心到时候出了人命,你恐怕要赔上很长的时间与金钱,都无法弥补一时失神的错误。

TOP

回复 27# 默默设计


这就是我的五个自我教育方式,希望对于你们构思“自我栽培与养成系统”有所帮助。

课堂参考

1. 《哈佛经验:如何读大学》(Making the Most of College),Richard 著。

2. 《感官之旅》(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 戴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

3. 《第六感官》(Love Scents),蜜雪儿·柯蒂斯(Michelle Kodis)著。

4. 《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博览群书》杂志选编。

5. 《我生命中的书》(Books in My life),柯林·威尔逊著。

6. 《阅读地图》(A History of Reading),Alberto Manguel著。

7. 《一生的学习》(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 urit)著。

8. 《学习与知识》,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 urit)著。

9. 《旅行,重新打造自己》(Travel That Can Change Your Life:How to Create a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杰佛瑞·寇特勒(Jeffrey )著。

10. 《迁徙的鸟》(Winged Migration),2001年出品,导演:雅克·贝汉,类型:纪录。

11. 《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著。

12. 《黑暗中的舞者》(Dancer in the Dark), 2000年出品,导演:拉斯·冯·特里尔 ,演员:比约克等。

13. 《解读天才——伟人们的成长历程》(Genius Explained),迈克尔·豪(Michael )著。

14. 《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著。

15. 《万里任禅游》(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罗伯特·梅纳德·波西格(Robert )著。

16. 台湾轰动一时的“北城医院护士打错针事件” 发生在2002年11月。台湾台北县北城医院麻醉师李美云,因误放肌肉松弛剂在专放B肝疫苗之婴儿房冰箱,导致负责为婴儿注射的护士黄靖惠错拿药剂,且又未遵守“三读五对”的原则,造成新生儿一死六伤事件。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