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5
- 帖子
- 89
- 积分
- 28
- 阅读权限
- 10
- 最后登录
- 2011-5-30
|
24#
发表于 2011-3-25 1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默默设计
所以,趁你们还年轻,把自己的老灵魂找出来,从此你将有着很棒的生命体验——深远沉稳的感悟力,加上健步如飞的行动力,你会发现一个更有景深的有趣世界,在眼前等着你去大步探索。
除了电影,你们也可以透过电玩来实验各种人生角色。有学生跟我说,他才十九岁,却已经死了二十一次,因为他在电玩中曾当过失败的强盗,也扮过功力不佳后来被消灭的巫师,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平常生活所没有的,但其实透过各种角色的扮演,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连自己都不知道的面貌与潜能。
自我养成教育之三:旅行
现在就开始规划十年内的旅行计划
亨利·米勒说:“我们旅行的目的地,从来不是个地理名词,而是为了要习得一个看事情的新角度。”(引自《旅行,重新打造自己》)我透过旅行,学会看地图、认方向、独立、应变,这些都是学校没法教的——比方如何规划行程,如何辨认方位,在异国如何向人问路、问事,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大胆且稳定地解决各式各样突来的问题与麻烦?这些都是除了增广见闻之外,训练我临场反应、考验我智慧与勇气的最好场域。
同样的寿命,旅行能让你比别人走更远的路——你们现在就可以开始计划,未来十年内想去哪些国家,然后排定时间和存钱计划,说不定将来你的专业能力到了一定程度,也将有很多因公出访或出差机会,让你赚到不少次意外免费的旅行。
旅行时,把自己当成当地人
庞贝克说:“很多时候,出国旅行的人带了太多不该带的东西——我指的未必是衣物,而是指过多的期待和刻板印象”;沙普也说:“休假的用意应重于改变视野,而不只是移动视线。”(引自《旅行,重新打造自己》)。旅行的时候,不要带着旧思想框架去,否则你只是身体出去而已,脑袋还留在原地,那就失去旅行的意义了。旅行时,要入境随俗,把自己当成当地人,假设你下辈子投胎到这个国家,你如何过生活?比方你如果住在巴黎,你会习惯去哪里喝咖啡?你住在伦敦,你一个月会去听几次歌剧?你住在维也纳,你知道什么时间、哪里可以倒垃圾吗?唯有把自己当成当地人,诞生于该地重新学习生活,学会自主及与人协调,你才能把原来的思维模式留在原地,在旅行时装新的东西回去。
在过去的十年期间,我去了美国、西欧、北欧、东欧、南欧、北非、南亚和日本。我虽然无法在每个地方停留很久,但在有限的时间(或许可以说是:有限的青春)里,我很用心地浏览身边所有引起我好奇的人事物,记住独特的颜色、气味、声音、温度、食物、音乐、语言、艺术、美学和人的面孔……我已经精神上拥有了这些国家的国籍,我已经不是纯种的中国人。
旅行是后天混血的过程,每一次旅行就换一次血。我虽然不能改变先天的血统,但借旅行如此大量而快速的感官交换,犹如我经历异国自体混血,让我的灵魂产生较大的质变——我可以自由换算币值,瞬间调好时差,马上适应天气与当地饮食,还可以马上学会杀价的技巧,变成了:以后会常回去看海的希腊人后裔、20/365天的西班牙人、喝进3杯匈牙利公牛血的后天马札尔民族、半个月的印度人、13天的摩洛哥回教徒……旅行越多次,别人就越看不出来我的国籍,看不出我的年龄星座血型。唯有后天混血,才能保留最好的基因优势,在高速汰换信心的人生起伏中,乐观不败。
旅行前的资料准备
在旅行之前,详细的信息收集是很重要的,否则你可能会路过一间平房,而不知道那正好是某位艺术家的故居,过宝山而不入,岂不很可惜?
我自己的做法是:家里有一张长桌子,上面放了我计划将去国家的新闻剪报(比方刚开幕的博物馆、餐厅)、网络信息、旅游书、游记……我不确定会先去哪个国家,所以平时若看到相关的数据,就往上面放,我现在的桌子上面已经放了印度、埃及、土耳其、阿根廷、秘鲁、墨西哥、俄罗斯这几个国家,如果几个月后刚好有朋友们一起约去俄罗斯,我就可以在出国前把那一堆俄罗斯的资料看完,最好还能先把探索频道或国家地理频道的相关影片看过,在家先行万里路,然后再依照行程时间,初步安排要去看、去玩的路线,安排要看的节庆、要看的博物馆……更重要的是,最好能询问三到五个曾经去过那里的朋友,问问有什么特别好玩的、特别不能错过的地方,以及要注意什么事项(比方治安、交通)……因为有些信息是去过的人自己发现的,书上不一定有写,如果问到已经去过的人的经验路径,会有更多意外之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