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Google和苹果 微软到底有多牛-“巨人”未满

“巨人”未满

人们已经习惯了苹果作为“颠覆者”的快步小跑的节奏,看起来,它现在已经俨然成为后电脑时代的代言人。截至5月31日,iPad发售不到两个月的iPad全球销量已突破200万台(乔布斯干脆直接说每秒卖出3台)。

对比之下,在基础研究方面投资巨大但是在新兴市场(如移动领域)相对低调的微软,常常因为人们对其创新报以过高的期待而背负压力。在市场上策略上,微软是保守而稳健的,善于后发先至的风格最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底气——只有凤毛麟角的公司才可企及的实力已经足以让某个领域的先行者“让出”市场。

王者更迭,要成为一个IT领袖,苹果是否已经长出了足够强壮的骨骼?

从产品上讲,苹果是一个“硬”到极致的公司。几乎所有记载着苹果成功的时刻都要归功于当时的革命性的硬件产品。1977年,苹果公司就发售了最早的个人电脑Apple II,这台电脑是乔布斯和他的伙伴出于兴趣组装而成的机器并把它市场化的成果;苹果1984年推出的革命性的Mac机,几乎成了现在设计人员和图像发烧友的“通用语言”;苹果2001年推出iPod的数字音乐随身听成了新千年的时尚,更拯救了岌岌可危的传统唱片业; 2007年,乔布斯在Mac World上发布了iPhone和iPod touch,“多点触控”一词成了当时最热的科技词汇之一;2008年,乔布斯从信封中取出了当时最薄的笔记本电脑MacBook Air……现在,iPhone仍然以每年一个新版本的速度更新,在今年6月7日到11日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iPhone第四代如约亮相……

从模式上,苹果也是一个“软”到极致的公司。iTunes重新梳理了数字音乐的价值链条,大洋彼岸的人们早已习惯于去网上唱片商店下载付费歌曲;苹果的网上应用商店里已经握有20万个应用,这足以创造一个“开发商——市场——用户”的商业流通平台。

然而,这正是问题所在。

苹果看起来更像是媒体平台,没有互联网入口,也不拥抱云计算。它的优势集中在硬件领域的革新和所承载的丰富应用。虽然苹果的产品已经拥有大批拥趸,这些人从滑板少年,到商业精英,到遍布世界的狂热技术迷,他们围绕着苹果的硬件展开,最终在苹果的丰富应用中获得满足。但他们只是口味刁钻的消费者,而不是财大气粗的企业客户,如果苹果公司不能一如既往的超越自己,在消费者眼里就意味着退步,接着就是背弃。

硬件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不时还会在半路上杀出个谷歌之类。苹果之前并不是没有尝过苦头,上世纪80年代,苹果在个人电脑业务遇到了不少新兴的竞争对手,其中最强大的就是蓝色巨人IBM,而当时IBM的个人电脑正运行着“盖茨小子”从IBM身上捞到了第一桶金的DOS系统。

另一边——应用,恰恰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当(只要看看不断出现的应用程序商店就知道了),前提是只要能够笼络大批的开发者和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并且最终在某一平台上将其实现。当硬件的长尾愈发明显,公司的服务意识逐渐增强的时候,要想复制iPod—iTunes—数字音乐、iPhone—AppStore—开发者、iPad—数字内容—传媒集团的路线并不是一件难事。

http://www.bj-cl.com/